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夏至 (第1/3页)
第九章 夏至 接下来的几日,随行的王公贝勒们忙乱不堪,信报京城,布置丧仪,全城一片缟素,众人也都已改丧服,数日后马队大张白纛自喀喇城出,向北京进发。 十七日,丧车一行行至东直门外五里处,福临已经带领百官前来迎丧。福临见到丧车,痛哭失声,连跪三次,双手举爵到祭。文武百官都跪伏路的左侧,一时间,只听哭声动天。丧车从东直门向西而南,到玉河桥,一路上四品以下官员都跪在道旁哀哭。 等丧车进入王府,更是一片凄惨。额娘等一应女眷家人全身缟素跪在门内痛哭。额娘双目红肿不堪,将我紧紧抱在怀里。 我却只是漠然紧抱父亲的灵位,一声不吭。她向我注目,惊道:“莪儿,你怎么啦?”我向她抬头看去,停了一下道:“额娘,我们回来啦!”她伤恸之极道:“莪儿,你哭出来吧,哭出来会好一些。”我对她不再理会,只直直的走进正堂,将父亲的灵位放到上位中央。 当晚,百官守丧。王府中哭声隆隆整夜未歇。我自怀中拿出父亲遗交的绵囊,自内而出是一枚纤巧细致的环形玉饰,极薄。我将它穿上长绒挂于颈上。那玉片冰凉透骨,沾粘在体肤之上,如尖锤微微刺痛。它闪着白玉的细亮光芒,成了附在我心口的一块泪痕。 九日之后,父亲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他与大娘的灵位以义皇帝、义皇后之名一同敬祔于太庙。并于二十六日,正式颂发诏命公告天下,实行大赦。 而我无动于衷。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也是如此吧。任何身后的荣耀都无足轻重。倘若它能换回这骨rou分离,天人两隔,便是将一切交换,我们都绝无微词,但…一切已矣。 我不知疲倦,在院中久久静座,听到额娘的呼唤声,便站起来换一个地方坐下。如此反复,而我心中又何尝不知,便是再如何游走等待,也永远不会看到我想见的人了。 寒夜风声呜咽,如无数幽灵在人身侧飘忽不去。这隐隐的哭声如此真切,使我不自禁的随它向前。转过围廊,却见到树影之下一个黑暗倦缩在那儿,正哀哀哭泣。 我慢慢走上前去,那黑影听到动静抬起头来。月光自叠乱的树叶之间透下几丝白光照在她的脸上。 我怔怔看她问道:“吴尔库尼,你怎么在这里?”她脸上闪闪发亮满是泪痕,直直的看我,静了片刻,忽然在我面前跪倒,用力的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磕起头来。这“咚咚”的声音在寂静中分外刺耳,仿佛她用尽全力磕下去,仿佛她在…求死。 我惊慌不已,忙伸手扶她。她毫不动弹,又用力磕了几下方慢慢抬头。她的额上已有几丝血迹缓缓流下,划过这张在月影之下异样苍白的脸庞,十分诡异。我忙蹲下身来拿出帕子想为她擦拭,但她抓住我的手,只对我静静凝视,那目光中有诸多情感复杂交错,难以分辨。 许久许久,她站直身子,转身跑开。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假山之后,竟忽然觉得也许再也见不到她了。 果然,第二日府中便没了她的踪迹,而我还未有时间细细回想,却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十二伯自丧车进京之时就已以悖乱之罪入狱。昨日他的府上更是遭到了查抄,她的一个侧福晋因当时未在家中而逃了出来,她披头散发哭个不止。众人正万分惊诧间,却听刚林来见。 额娘她们忙将这侧福晋送入内院,却见刚林一身便装行至堂前,他目光深沉看着我道:“格格,你是不是有一个侍女叫吴尔库尼?”我点头称是。 额娘将吴尔库尼失踪一事据实相告。他又问道:“格格能找到她么?或是,格格是否知道她除在府内平日会去哪里?”我摇了摇头,他不再说话,目光自众人脸上一一掠过,半晌,躬身道:“王上对下臣有知遇之恩,下臣便是粉身碎骨,也绝不会任由他人诬蔑他的英名。”他脸现刚毅之色,抱拳离开。这是顺治八年二月十五日。 窗外是阴沉沉的天色,云层被深深笼罩在巨大的青灰浓墨之中,不知所踪。灰暗的天如同一张大网正慢慢地覆盖下来,万籁俱寂中,人人自危了。 大堂中众人议论纷纷,我木然离开,回院中独坐。走进院子良久,忽听得一声惊慌的尖叫声传来,两个侍女自内院深处跑出来,她俩面无血色,看到我也毫不停留发足往前院奔去。我只觉惊奇莫名,便自她们的来处慢慢走去。 那里是一丛小树林,内有桃树松柏,林间一席空地,石凳石桌,在四周枝叶撑就的隐蔽之中,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石桌之侧,是一株树龄已过百年的老樟,亭立如盖…可是,自灰败交叉的枯枝丛中望进去,有一片青色的衣带随风而动,看不真切。 我向前遁进…透过天、枝叶、尘埃…一切身外物!她悬于高挑的树梢之下…她的身子在空中随风回转过来,那张脸苍白如魅,额上的伤痕依旧醒目。我惊的呆了,就这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