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1/3页)

    第四章

    客栈的厨房才升火,微服的知县便已侍立于门外。店小二请了安后,边打扫边用眼角余光朝店外膘了几眼。

    “小二,结账。”有早行的客人叱喝。

    “是,爷,一共十二两银子。”小二点头哈腰赔着笑,然此时早就候着的知县大人做出与其一样的表情动作。

    “谢大人,下官特为您饯行。”

    越过方才大叫着结账的李青,左副都御使跨出店门槛。

    “正要谢知县大人的盛情款待。”

    “哪里,下官还要仰仗大人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

    终于说出真正的目的,谢君恩暗暗叹口气,他自己都前途渺茫。不多言,他接过客栈小厮递至的织绳。

    “大人,艳红您就带回京吧。”知县指了指一旁

    两名轿夫等候着的一顶单人小轿“这两名轿夫的钱下官已经付清,卑职恭送大人。”

    “这两日麻烦知县大人,知县大人不用远送,在此别过。”他翻身上马,也不看轿子内的女子。

    知县识趣,挥挥手,两名轿夫立刻会意起轿。

    轿过知县身前,帘子微掀,露出半张描绘精致的美人脸。知县看一眼马背上挺拔的背影,凑上耳朵。

    “此次真要多谢知县大人成全。”

    “怎敢,只盼艳红姑娘飞上枝头成凤凰,别忘替下官多多美言才是。”

    帘子落下,轿过。知县目送两骑一轿愈行愈远,便也打道回府。棋子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过是小卒,但以后的事太难料,他只盼小卒也能立大功。官场就这样,步步为营,最后才能获得满盘的胜局。

    天边的朝霞映着云彩,苍穹一时变得瑰丽莫名,那浩然的广阔气度远不是区区一介俗人可效法的。行路者像是被感动了,抬抬首,叹一声。

    “老爷,怎么一大清早就赶路呢?咱们又不急着回京。”李青纳闷地问主子。

    “你想让全县城的人都知道知县送了我一个艳妓吗?”

    “呃…”语塞,得到回答的人挠挠头又道“奴才跟着老爷东奔西跑这么些年,老爷一向不近女色,此次怎么…”

    缩缩脖子,在主子几许严厉的目光中嗽声。主人家的事不由底下的奴才多言,他家当管家的老爷子一直这么说。绕是他性喜多话,此时也懂规矩。

    见李青不再吭声,谢君恩得以解脱地吁一口气。侍从心里的疑问,他一个都回答不上来,也不想回答。

    “老爷…”半晌,闷不住的李青又开口。

    “嗯?”

    “那个照我们这个走法,什么时候才能到京啊?”由于顾虑到轿夫走得再快也追不上他们的良驹,归心似箭的主仆根本无法挥鞭。

    “到了前面的小镇就辞了后头两名轿夫,雇辆车给艳红。”

    “小的知道。”振了振精神,李青忍不住好奇地偷偷看后面的软轿,突得轿子的布帘掀开一条缝,一对合怨带羞的美目流转间将视线落在谢君思身上。然她很快就发觉李青无礼的探视,怒瞪一眼无知的侍从后,落下布帘。

    一路归途,兀自陷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谢君恩丝毫未发觉侍从与艳红两人间非善意的“眉来眼去”就算艳红一再试图与他搭话拉近两人间的关系,然皆是枉然。不解风月,不懂情趣,谢君恩的沉默与木讷使天下所有的美女娇娘含恨而亡。

    &

    “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年夜来。来夜。来夜。肯把清辉重借。”轻脆的嗓音似夏夜拂过湖面的凉风,久久飘荡着舒适的感觉。

    朗朗的星月下,师徒俩躺于水谢的红漆长凳上。夜观繁星,原有几丝伤感的词现被谢盈背来倒成了另一种风味,果然少年不识愁滋味。

    “先生,爹什么时候才回来呢?他离府十一日,我都背了十一首纳兰词了。”掰着手指头,女孩闷闷地问。

    十一首纳兰词啊…云颜苦笑,伸手摸摸可爱学生的小脑袋。

    “应该快了吧,你天无盼,时间当然过得特别慢。”

    “可是人家想爹嘛,先生不想我爹吗?”

    这叫她怎么回答?她啼笑皆非,想了想后才道:“要是我小时候我爹离开这么久,我自然也是想的。”

    “为什么是小时候?”还处在问个不完的年纪,谢盈紧追不放。

    “因为女孩子长大了总要嫁人,嫁了人就不能天天看到爹娘。自然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天天想着爹娘,到时候牵挂的就只能是夫君和儿女。”

    “那我爹岂不很可怜?我娘已经去世了,如果将来连我都不再想他的话,他怎么办呢?”

    “所以你要常常记得他,回来看他。”

    “先生,为什么那些大文豪们写的诗词都喜欢把月亮和别离放在一起呢?我想我爹的时候,就从来想不到月亮,也不会因为看到月亮想到爹。”

    月亮和别离…应该没什么关系,只是心境的问题罢了。她望天空中一轮上弦月,轻轻拥住天真的谢盈。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就好像人有时高兴、有时难过。另外,诗人词人们比较多愁善感,一到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常会备觉孤单,从而为同自己亲近的人别离而难过。”

    “我懂的。”颇有慧根的孩童急忙说道“是不是苏东坡写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赞许地拍拍她的小脑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