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回大本营函电红土黑血驰一军 (第3/5页)
敌人的迫击炮和德制新式卜福式山炮疯狂地向红军阵地轰击,小小的阻击阵地,顿时浓烟滚滚,满目疮痍,遍体鳞伤,来不及挖工事的战士们,把敌人的弹坑当作掩体。 浓黑的烟云笼罩住了阵地,半边天也被染得浑沌一片。 飞机低空扫射,那一架架飞机钻在硝烟里,似在云层里飞行。弹炮声已听不清了,似刮风,又似一阵雷鸣,整个大地在颤抖着。 坚守阵地的战士们,被浓烟呛得睁不开眼睛,耳朵也被炮声震聋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保卫中央纵队的安全过江。 呼啸的炮弹雨点似的落在阵地上,来不及躲闪的战士们,被炮弹炸得飞了起来,染血的草鞋,断裂的枪枝在阵地上飞舞。炮声过后,就是黑压压涌上来的敌人,红军战士们也红了眼,他们射击着,可敌人仍在步步紧逼,没有时间射击了,战士们便抽出身后的大刀,叫喊着向敌人冲击… 12月1日。 凌晨,濛濛大雾翻卷着吞没了湘江,经过一夜的沉寂,这里竟死了样的静。但坚守在阵地上的红军战士,知道这种平静是暂时的,敌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再次冲过来。战士们抓紧每一秒的时间做着战前的准备工作。有的胡乱地往嘴里填几颗炒黄豆,有的在把一粒粒子弹压上枪膛,有的趴在石头上想借此机会再睡一会儿… 因为大雾,敌人推迟了进攻的时间,他们先是零星地往阵地上试射着冷炮,阵地在颤抖。炮火的气狼使浓雾激荡起来,似被撕碎的布片,偶尔会露出一线被炮弹翻耕过的山头。 此时的红军部队在大雾中沉默着,他们在利用这点滴时间休息,准备和敌人一拼到底。 1军团长林彪站在离脚山铺不远的临时指挥所里,这间指挥所是用木板搭成的,有几棵天然的树木掩着这间小小的指挥所,指挥所内几个并起来的弹药箱上,铺着一张地图。地图是作战参谋例行公事地铺好的,林彪看也没看一眼,眼前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打完这一仗,部队向哪里走,那是“最高三人团”的事,眼下1军团最艰巨的任务是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纵队过江。 林彪苍白着脸,一言不发,他不时地举起望远镜望着眼前敌我双方的阵地。这位年轻的军团长,1931年担任现职时只有24岁,也就是说,在长征初期的1934年,他也不过27岁。与生俱来的本性,使林彪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沉稳而又冷峻,战士们都敬重他们年轻的军团长。 斯诺曾这样描写过林彪: 早在广州时期,1924—1925年,林彪就与周恩来合作。1927—1928年,在南昌起义中他同朱德一起,随后在严寒的冬天登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 1948—1949年,林彪成为在东北华北地区的常胜将军,共产党中一名受到信赖的司令员。看来林彪在军队的最高领导中,地位仅次于彭德怀,虽然像贺龙、萧克、罗炳辉、聂荣臻和叶剑英等其他领导人的资历都比林彪深。 此时,林彪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阵地,聂荣臻忧心如焚地站在一旁,不时地也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观察着。 看来今天又是一场恶仗。聂荣臻说完添了添干裂的嘴唇。 中央纵队是怎么搞的,简直是头牛。林彪咕噜了一句。 中央纵队让那些笨重的家当拖住了。聂荣臻有些不安地说。 我就不明白,这又不是小孩过家家,要那些破烂干什么。 林彪望着湘江方向,那里的雾更大,什么也看不清,但他能感觉到,那里很静,没有人过江。 破家值万贯呐。聂荣臻坐在弹药箱上,用双拳敲打着自己酸疼的腿。 林彪“哼”了一声,便再也不说话了。 雾气淡了一些,太阳昏蒙地露出了光线。敌人先是打了一阵密集的排炮,其中有两发炮弹落在1军团指挥所前,用木板搭成的指挥所,摇晃了几下。林彪此时已走出了指挥所,立在一棵树下,举着望远镜观察着阵地。他坚信,1军团是擅长打运动战的,但阻击战仍然打得很出色。林彪想到这,咧了咧嘴角。 湘军在大炮、飞机的助威下,终于冲了上来。他们的指挥官也赤膊上阵,举着枪在后面督战。湘军叫喊着,显得英勇无比,向红军阵地上冲来。 这时候,没有了炮弹的震颤,只剩下了冲锋和反冲锋。白刃格斗,双方都呐喊着,在阵地前杀成了一团。一会儿阵地被湘军占领了,一会儿红军又冲了上来,阵地一会失而复得,一会又得而复失。 湘军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早在北伐之后,清理共产党时,何键和刘建绪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最坚决和彻底。他们杀死了无数共产党员,同时也杀死了更多的无辜。 湘军此时在家门口作战,显得异常的英勇顽强,他们在官长的教唆下,说共产党的部队这次是来抢占他们地盘的。共产党共产共妻,见人就杀…湘军并不真正了解红军,在官长的教唆下,都有了一种保卫自己领土,保卫妻儿老小兄弟姐妹的悲壮感。他们在官长的督战下,前赴后继“嗷”叫着向阵地猛冲,恨不能一口气把红军赶回湘江东岸。 一时间,湘江西岸,战訟E滚滚,喊杀震天,阵地上已经分不清敌我,两团人马扭成了一团,一个瘦小的红军战士,被一颗子弹击中了,他摇晃了一下,并没有立刻倒下去,而是抱住了身边的一个湘军,那个湘军来不及转身,便和这个小战士一同跌倒了,然后两人便在地上滚成了一团,那个小战士,咬住了敌人的一只耳朵,那个湘军“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