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81石经山 (第3/3页)
没那个胆子,二没那个技术,不过我喜欢看盗墓,呵呵,我刚才就是听他们俩说夜里动手,感觉有点盗墓的气氛,才说了那么一句。” 四人休息了片刻,继续爬山,先后经过驴蹄印、靠背石、施茶亭、千年石阶、圣水井,这就来到了一号洞跟前。经过观看导游标示图,江寒等人已经了解到,石经山共有九洞,分列在两层山腰上,而所要去的雷音洞是第五洞。这个洞是石经山藏经洞里面最大的一个,曾经挖出过国宝级的佛祖赤色rou身舍利。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这佛祖是哪位大神?自然是释迦牟尼! 其实要说起来,江寒挺佩服这位西方大佛的,开创了佛教不说,死后还能留下那么多的舍利。华国佛教名山、名塔、名洞,似乎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舍利。也不知道哪里的是真的,哪里的是假的,更不知道,那么多的舍利,又都是谁从当时的天竺国带回国内的。 四人现在已经站到了一号洞前面,一号洞所在的这层山腰,分布着从一号洞到五号洞的五个藏经洞,五号洞雷音洞就在这层山腰上。 几人凝目看去,见一号洞与二号洞紧紧相挨,看上去非常的简陋古朴,事实上,这两个洞就是当年云居寺的僧人们在山壁上手工开挖出来的洞xue,能不简陋吗?何况只是用来存放石经,也不会再搞装修装潢什么的,说白了就是两个仓库。两个石洞各自在洞口垒起一面石墙,形成了一间简陋的用来藏经的房子,洞口石墙上雕有门窗,俱是白条汉白玉石雕刻而成。门前还各有石碑一座,不高,一米二三上下。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洞都是封闭的,只能从石窗望进去看个究竟。江寒等人走到洞口前,凑眼到石窗那里,往洞里望去,发现里面光线较暗,有六七平米大小,内里地上摆放着各种石雕菩萨神仙,墙壁上模模糊糊的似乎都是石经,也就是刻着经文的石板。 不过四人目标并不在这,所以只是随便看了两眼就继续向前,经过三号洞四号洞,最终来到五号洞跟前,也就是四人此行的目的地雷音洞。 五号洞同样开挖于山壁上,所在是这层山腰的最高点,洞口前是一条狭窄的石阶山道,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行都有点困难,山路靠外一侧就是坡度很陡的山坡,若是失足滑落下这条小道,下场肯定是非死即伤。不过,铺设这条山道的僧人们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风险,所以特意用汉白玉石雕砌了一条长长的围栏,围住了这条狭窄山道,保证来往人等不会滚落山坡。这条围栏雕刻的十分精美,上面每隔一段还雕出了莲花石柱头,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这围栏就算雕刻的再美,也不会引起孙搏等人的兴趣,事实上,他们也没人留意这条围栏,所有人都望向最里面的五号洞,也就是雷音洞。这个五号洞,光看门口,就明显比一二号洞气派了许多,门口巨石堆砌工整,门券高大气派,如若神仙洞府一般,果然不愧是石经山第一洞。 江寒压低了声音对林诗妃说“诗妃,麻烦你在门口放哨,有人来了就咳嗽一声。我们进去先踅摸踅摸。”林诗妃也知道自己这趟是来玩的,在寻宝小队中的角色属于打酱油的类型,因此也乐得承担这种帮衬的任务,点头表示知道,假作观赏山间风景其实是真的观赏山景,站在了洞口前的围栏旁。 江寒三人快步进入洞中,惊喜的发现洞内空无一人,正适合探寻那批财宝。不过,尽管一心想要找寻宝藏,但江寒还是抽时间浏览了下洞内情景。 此洞为开放式,也就是不像一二号洞那样完全封上,是对外开放的。洞内宽广如殿,差不多三四十平米的面积,并不很高,也就是一人来高,值得一提的是,洞顶并不是一样的高度,而是靠石洞外墙一侧较高,越往里去越低,这种建筑格局可能跟它的山洞前身有关,洞内四壁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刻经石板,怕不有上百块。洞中有四根粗大的角形石柱,下据地,上支顶,柱身雕刻佛像无数尊,几乎数不过来。 江寒之前看过导游标示图,知道这柱子还有个称号,号称千佛柱,是隋代雕刻中的精品,换句话说,这个雷音洞最少从隋朝开始就存在了,端的是历史悠久。江寒还记得,导游标示图上还有雷音洞早期的历史照片,洞里满满地摆放着各种菩萨佛祖天王石像,可是现在,洞里空空如也,只在正当中一座石台上摆着尊黄色外漆的大肚弥勒佛,佛像前面是个供桌,供桌前是用作烧香的敞口石尊炉,照片上那些石像已经消失不见。江寒估摸着,可能是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怕那些珍贵的石像被游客们涂抹损毁,已经将其藏到别处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