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第3/3页)
想不想出去走走?” “真的?”她一下子全清醒过来了。“你肯带我出去?” “嗯!”他轻点她的鼻尖“只要你想的话。” “嗯!我要去。”她喜孜孜地回答“我很想出去见识见识。”连日来流连在眉头的忧郁一扫而空了。 她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年养在深闺之中,想要出去一趟并不容易,因为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更何况是傅府这样的世家门第。 “早知晓你听了会开心。”他的双臂更加圈紧了她。 挽袖沉醉在丈夫的怀抱中,心中暗自祈祷能让她多拥有他几天,不要轻易地就夺去她的幸福——虽然她明晓得她的幸福是偷来的。 小俩口轻装简从,只乘了辆轻便的马车,带着燕弓和莲儿两人轻松地出门去了。 岳州内最著名的风光景点,要数岳阳楼了。 岳阳楼矗立在城西门上,西临洞庭湖,北通巫峡、南及潇湘,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唐时张说谪守岳州,建岳阳楼;宋仁宗时,滕子京治巴陵郡,重修岳阳楼,邀范仲淹为之撰“岳阳楼记”岳阳楼乃随之名传千古。 挽袖和凌霄等人登上岳阳楼,远眺“八百里烟波”的洞庭湖,心中俗气一清,只觉心旷神怡。湖面上波光潋艳、横无涯际。湖中有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四周水气云雾弥漫,让人看不清它的全貌,凭添不少的神秘感。 凌霄遥指小岛“那就是闻名的君山,唐朝刘禹锡曾形容它是‘白云盘里一青螺’呢!岛上风景不错,等游览过岳阳楼,我再带你游洞庭湖。” 挽袖仔细一看,湖面烟波浩渺、水波不兴,小小的君山在洞庭湖上,形状可不真像是一个青螺吗? 她不禁由衷地说:“真是形容的好!它看起来真是小巧得可爱。” 凌霄笑道:“真是有眼光,不但挑了个好地方,还请了当朝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名传千古的好文章。就算他在政治上没有贡献,起码后人提起岳阳楼时,也不得不记他一笔了。” 挽袖浅笑道:“被你说得好像他是心存不良似的。” 凌霄无辜地掀掀嘴角“我可没有这么说!” “只不过心里这么想罢了!”挽袖紧接着幽默地调侃道。 凌霄笑嘻嘻的,并没有因而生气“我说蓉儿,你好像越来越了解我了。” 挽袖的心又被刺了一下,却只能佯装若无其事“这四周有不少历代sao人墨客刻的好文章呢!不欣赏的话就太可惜了。” 凌霄的目光追寻着她,眼中有着研究、探索的意味,不过始终没有开口,任她慢慢地游览。挽袖沿着墙壁津津有味地欣赏历代文人的作品,心中却不甚宁静,凌霄的目光让她有些不安。 他们自成亲以来,岳凌霄待她极好,两人如胶似漆,她也仿佛是站在云端,几乎要怀疑这样的日子是否真实。他看她时的目光通常都是愉悦的、疼惜的,不过偶尔她会在他眼中捕捉到一丝疑惑,但他会很快地恢复原有的表情。 挽袖以为是自己多疑,并没有放在心上。若是他已识破她的身份,怎么还会待她如此? “你过来看看。”岳凌霄向她招手,挽袖行了过去。他指着一副紫檀木作成的屏风说道:“这就是‘岳阳楼记’的原文了。” 望着他坦然无讳的眼眸及唇边淡淡的笑意,挽袖心忖:“或许是我多疑了。”遂抛开心事,两人不时谈谈笑笑,她夫君的妙语如珠,常逗得她笑开满怀。 虽然他有时未免不够庄重,言行举止也不太像个君子——这是她被偷袭多次所获得的结论,亦非出身世家或书香门第,然而他对她的好,她点点滴滴存在心头。如果可以重新来过,她又可以抉择的话,她只愿与他白头到老。 然而他…是否会选择她呢? 傍晚,他们坐船到君山,虽然湖面波狼不大,但自小没坐过船的挽袖还是因为船只的摇晃而晕船。凌霄将她的身子平放,头枕着他的大腿,让她靠着他休息。 挽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真是没用,才这么一点风狼就晕船了。” 凌霄安慰道:“这没啥要紧。” 见她轻蹙着眉始终不适,他遂说起一些陈年旧事来转移她的注意力。 “我第一次来洞庭湖是爹带我来的。当时他在江湖上已稍有名气,又亲手创立了‘凌霄阁’,短短数年间就扩大到长江流域,南方都在凌霄阁的势力范围内,说他是一方霸主也不为过。”他停了一下,看了她一眼。 “那时我年纪小,把他当成我的榜样,同时也对他非常敬畏,不太敢随意亲近他。谁知那一天他坐船晕得一塌糊涂,连吐了好几次,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我在一旁服侍,这才惊觉原来我爹他不是我想像的那么遥不可及,他也是人,也有平凡人的弱点和感情。从此之后我对他的印象幡然改观,我们父子俩的关系也是自此后才日益亲近的。” 凌霄随后说了一些他的童年往事,怎样调皮捣蛋、怎样和父亲斗法、怎样出门游历名山大川、听闻各地的奇闻异事…就这样谈谈说说,她随心的感觉竟然好多了,等到下船时,反而感到精神健旺一如平日。 两人又游了二妃墓、柳毅井。 相传舜帝在南巡时驾崩,其妃娥皇和女英赶至洞庭湖,被风狼阻于君山,两人悲痛成疾死于君山,后人在此修建二妃墓纪念。当地还有二妃泪洒竹林成斑的“斑竹”又称“潇湘竹”柳毅井这口井的传闻是书生柳毅,为替在湿川牧羊的龙女传书,而前往洞庭龙宫的入口处。 两人自一开始的携手漫行,到后来的相依相偎、唱唱细语,跟在后面的燕弓和莲儿相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