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二八太监监军 (第1/2页)
三二八、太监监军 三二八、太监监军 旁边的官员们一听,心中冷汗直流:孟国祚,你有脑子么?这么一调,四个省的兵都给你调去太行山了,你这是要闹哪般?这么多兵集在一起,若是领军的几名大将凑在一块儿商量一下,突然反了…搞不好就是个陈桥兵变再演…皇上怎么可能答应? 是啊,皇上不是猪头阿三,这种蠢毙了的建议怎么可能采纳?封建君主集权制度发展到明朝这一代时,对武官的管理已经是小心又小心,警惕又警惕,没有哪一个皇帝会傻到把四个省的兵力集合到一起来玩,那样搞一不小心就得把自己的皇位玩掉。 崇祯皇帝的眉头果然深深地皱了起来,作为一名职业是皇帝的男人,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剿匪虽然重要,但权力的制衡对他来说更加重要,一大群流寇有可能颠覆他的江山,但一大群军队集合在一起,同样也可能颠覆他的江山,而且威胁性比流寇还大。 “你们连区区几个流寇都解决不了,朕信不过你们了!”崇祯把信不过他们的理由推到了行事不力上,实际上官员们都懂,行事不力并不是真正原因,越是打仗厉害比较得力的家伙,越是信不过呢。 崇祯的脑子开始拼命转动,眼睛也在堂上扫来扫去,这满堂文武,一眼扫过去,竟然没有一个是他信得过的,这可如何是好? 对了!崇祯突然脑门一醒,朕信不过这些官员,何不调些信得过的人去监督他们? 要说崇祯最信得过的人,当然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太监了…皇帝这职业不好做,从小缺少朋友一起玩,只能和官中的太监们一起混日子,这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太监就成了皇帝最信得过的人,这是所有非开国皇帝的通病。 崇祯的眼光向后转,站在他的龙椅后面的,是几个亲近的太监,有在御书房听用的,有在司礼监办事的,有在宫中负责采买的,还有什么负责膳食的,负责制衣的,负责记录《记居注》的…他在中间找了一阵,很快就找出了四名最听话,最信赖的年轻太监。 “陈大奎、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听旨。”崇祯皇帝吧啦吧啦地点了一群太监的名字。 太监们吓了一跳,无端端被点了名听旨,换了谁也要吓一跳的,他们还以为自己贪污卡拿的小事被皇上知道了,吓得不清,这些家伙赶紧走到堂下,全身颤抖,跪成一排,等候崇祯宣旨…哦,是宣判! 没想到崇祯皇帝居然认真地道:“我任命你们为内中军,分别出任洪承畴、张应昌、左良玉,邓玘…的监军。” “监军?”太监们楞住,过了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 堂上的文武百官也楞住,过了好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过了好一阵子沉默而压抑的时间,太监们才终于搞明白了,自己捞到肥缺了啊!肥缺!这绝对是肥缺!监军是多么厉害的职务,一只军队的数千兵将,全都在监军的一张嘴管辖之下,那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谢皇上!”陈大奎、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等太监磕头如捣蒜。 “皇上不可啊…”文官们也哗啦啦地跪了一片:“若是滥用太监,又要开万历、天启两朝之弊,国将不国…” 崇祯翻了翻白眼:“万历、天启两朝皆有太监之弊,为啥却没有流寇满天下的流窜?朕登基之后剪除了魏忠贤一伙,按你们的说法就是革除了弊政,应该是四海升平了吧?为啥反倒弄得流寇如此欢腾…” 众官:“…”“不用再说了,朕意已决…陈大奎、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你们几个给我用心点监军,一定要做好‘监纪功过’,勿要让朕失望。” “谢皇上…” - 崇祯六年,初春,白水城外! 一骑快马在练兵场上飞奔,马背上的女子身段婀娜健美,一身红衣衬托得她热力四射。只见她正以双腿之力夹住马腹,空出双手来,拉开一把轻弓,身子一扭,向着练兵场一侧的靶子“嗖”地射出一箭。 人漂亮,射箭的姿势漂亮,可惜…这一箭的准头却不怎么好,它从靶子一尺之外的距离划过,跌落尘埃。 “呀!又没中!骑射果然不是那么好练的。”薛红旗勒停了战马,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