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心武_关于《班主任》的回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班主任》的回忆 (第5/6页)

经营那么多年,是吧?他们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觉得你怎么一下子闹腾这么欢,影响这么大,可能他们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我想听听您的看法。就是整个揭秘《红楼梦》又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在这个事件中,您觉得会让您感觉比较欣慰的事情是什么?让您觉得比较遗憾的一个状态是什么呢?

    刘心武:比较欣慰的就是我觉得好像确实引起了一些原来对《红楼梦》不感兴趣的、特别是年轻人,对《红楼梦》产生兴趣,这是我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觉得这个意义很大。因为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你原来是写《班主任》,你关注社会现实,现在你为什么不关注社会现实,你去关注《红楼梦》了?我就觉得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这种涌入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阻挡的,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的年轻一代,他的时间完全用来看美国大片,看韩剧,或者看翻译小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化就比较轻视,或者没有轻视的前提,他们就没工夫,没有兴趣。

    所以我通过这样一个讲座和两本书,起到了我作为一个退休金领取者所能发挥的余热。《班主任》的时候我三十多岁,现在我六十多岁了,我还能够引起一个轰动。这个轰动的效应之一使我欣慰,就是说有些年轻人原来不知道中国还有《红楼梦》这么有趣的书,先不说它多伟大,你可以先说它不伟大,就是说它怎样的有趣,我需要引起他们的兴趣。

    主持人:其实刘老师也已经间接地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人说他有点儿“不务正业”他现在告诉我们了,他是一个退了休的老大爷,他的正业是颐养天年。在这种情况下,他干什么都可以算正业,是吧?您继续。

    刘心武:我不是专业作家,我也不是有工作任务的人,我现在完全可以过自己的退休生活。可是你看我还介入社会,而且介入到这种程度,引起大的争议,所以我自己感到挺欣慰。不欣慰的、不开心的,就是我不太愿意再抛头露面,不太愿意再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说良心话,咱们说真格的,我也不太愿意在招人喜欢的同时,又那么招一些人恨。可是这次就出现这个情况,喜欢的,确实喜欢得要命;不喜欢的,恨不得把我撕成两半,这不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实际上《百家讲坛》开头请我来讲的时候,我是很勉强的。因为我当然跟像你这样的大明星还两回事,可是,你先别摇头,我也沾了点上电视的光。我到百货商场,人家说,哎呀,你是不是讲《红楼梦》的那个老头啊?是吧,我也能被人认出来,所以别光以为能认出你来,他现在也能认出我来,可是就特别难为情。有一次的表现,我现在挺后悔的,因为我到一家餐馆去吃饭,马上大堂经理就过来,刘老师,欢迎你,你是刘老师吗?我当时因为跟几个朋友在一起,就特不愿意让人知道,我说对不起我不姓刘。当时她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我也没法?纠正。

    主持人:那您在面对其他的听众、观众的时候,您期待的是哪种态度不管对方是同意您的看法,还是不同意您的看法,您愿意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您愿意跟他们做什么样的交流?

    刘心武:我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的态度,我也觉得没有资格去预设一个前提,你必须得对我什么态度,你既然做了这个事,什么态度你都得承受。比如说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签名售书,有人背上贴着一个大红心“刘心武骨灰级粉丝”看了吓我一跳,什么意思?是不是咒我呢?人说不是,现在流行,年轻人,这是最铁杆的,叫“骨灰级”还有一个,我看了以后不说吓一跳,但也很吃惊,就是“我爱李宇春,更爱刘心武”这种我也得接受、承受,因为人家支持你。还有比如说网上,就是一种谩骂,或者是一种有点“文革”大字报气息的文章,人格侮辱或者是人身攻击什么的,那你也得承受。因为人家就有这个想法,是不是?你没道理禁止人家,所以我现在的态度就是说我都承受,因为这个事是我做的,我讲了,播了,书出了,好像那个钢琴的键,从高音到低音,那你就都得承受。

    主持人:其实来我们的节目讲《红楼梦》的学者不仅您一个,但是引起反响最大的是您一个,所以我就想除了您的研究的内容之外,其实它还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您的表达方式。您的表达方式比较利于观众接受,所以大家听懂了,有兴趣了,我想跟您聊聊您的表达方式,比如您专门学过吗?演讲啊?训练过自己吗?

    刘心武:我在接受这个节目的录制之前,跟编导接触,跟制片人接触,我很同意他们的一个定位,就是咱们电视,不是一个电视大学,它就是一个为普通老百姓,为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服务的。上了班挺累的,上着学作业好不容易弄完的,是给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来说看着玩儿的。就是讲学问,也是以一种消遣、消闲的形式,去激发他们对学问的兴趣。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做节目的时候,其实您是有意识地把这些学术研究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

    刘心武:对,有人说我编故事,其实我所讲的都有依据。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把你的依据讲出来呢?这是很麻烦的,比如说我讲到秦可卿,她的原型,跟胤〖FJF〗恶〖FJJ〗家族有关,胤〖FJF〗恶〖FJJ〗他开头呢,为什么叫胤〖FJF〗恶〖FJJ〗?后来为什么叫允〖FJF〗恶〖FJJ〗?我一一说明出处,是哪部书的第几页,或者我参考了哪些人的有关的著作,那你想这个节目能播出来吗?播出来以后能有人看吗?是吧?毕竟这是《百家讲坛》,我不是要完成一个我的学术成果,也不是说听了我的人以后就纷纷做《红楼梦》的学问,他能够对《红楼梦》感兴趣,目的就达到了。

    主持人:我想可能学者们是担心怕观众如果听说过很多其他版本的东西之后,他把各种各样的版本混为一谈,把文学作品、把戏曲、把电影、电视剧跟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比方说你问一个小孩说,你讲讲清朝历史,康熙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小孩会跟你说,他是韦小宝的哥们儿,韦小宝有七个老婆,其中有一个是他meimei,这就毁了,大概学者是担心这个。但是如果我们观众有足够的识别的能力,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应该也不至于发生这种问题。

    好,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