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诺亚方舟 (第2/6页)
中失去了mama呢? 房间像牢笼。过了许久,也没有人再来管我。 我抹干了眼泪,试着推了推门。门没有反锁。我悄悄走上甲板。外面的景色使我大感困惑。 纽约的高楼一座也看不到了。熊熊烈火被四面八方的蓝色的水面代替。这船原来是在大海上航行。 我为这辽阔而不知所措,双腿不争气地颤抖。我记不得以前见过这真实的大海。我曾经在黄浦江上航行过两次。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海鸥在飞翔,鲸鱼在喷水。波狼的起伏非常古怪。我想我以前真是孤陋寡闻。梦幻社会害了我。 泪水又流了下来。这回是风吹的。 “你怎么出来了?你在看什么?咦,你哭了?” 我回过头,见刚才那群孩子中的一个,站在我身后。这人又瘦又高。 “我没有哭,是风吹的。” “我还以为你哭了。” “你们这是要往哪里去?” “去找一块陆地和一样宝物。不是告诉过你,这船叫诺亚方舟。”“这个名字我听说过。” “就是《圣经》中的那艘船。在洪水后,地球上只剩下了诺亚一个人,他就按照上帝的旨意,坐方舟逃走。这样,才有了以后的人类。” “那么,纽约在哪里?” 男孩随便指了一个方向。我顺着他指的看了看,但什么也看不见。 “我视力不行。下棋下的。”我叹了口气说。 “没关系。你已经脱离了网络。我们离开纽约已经一天了。” “有那么久么?” “是的。” “世界已经整个被淹没了吗?” “不知道。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他无所谓的口吻使我很惊异。我再度为上海担忧。上海也是用防波堤围起来的。它属于这个一元化世界体系。 “刚才没作自我介绍。我叫李铸城。韩国人。” “你们也是难民吗?” “不是。不是告诉你了吗,我们去找陆地和宝物。” “什么宝物?” “我也不知道。只有船长晓得。” “船长是什么人?” “他是日本人,叫铃木。对了,你说你会下围棋?” “是的。” “听说我祖父也下过棋,还是国手。” “叫什么?” “李昌镐。” “这我知道。”我见过李昌镐的棋。李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前辈。他直到八十岁仍每天打谱十小时。我一下对韩国人产生了亲切感。我正准备跟他谈棋,这时,又走过来一个孩子。他长得很结实,黑乎乎的像根粗塔,头上有一对角。 “嗨,李铸城,在干嘛呢,看风景哪。这位是谁?是新朋友吗?” 李铸城把我介绍给这个带角的孩子,又把他介绍给我。 “这是艾哈迈德,伊朗人。他的外号叫‘鬼角’。” “我这角可有来历。我父母学美国人,搞基因改良,才生成的。”艾哈迈德生硬地说。 “不能锯掉吗?”我问,不让心中的害怕流露在脸上。“锯掉干嘛?”他奇怪地看着我。“中国人不喜欢有角的生物吗?” “不是。但我觉得这进门出门多不方便。哪哪都要挂着。” “相反。一顶就开了。连手都不用。” 伊朗人爽朗地说,在我肩上拍了一拍。 “另外,白人都怕这个。”韩国人羡慕地补充道。 “白人怕这个?” “对,白人。” “我不明白,”我说。 这时笛声响了,像一支尖厉的电子笔撕破着内空间网膜的平衡。船舱里和甲板上传来纷沓的脚步声。韩国人和伊朗人神情严肃。 “出了什么事?” “‘新闻发布会’开始了。”“新闻发布会?” 他们来不及向我解释,便快速地向船尾跑走,像两只被食物召唤的家养动物,兴奋不已而又张惶失措。我一阵伤感。 我了解到“诺亚方舟”正沿美国东海岸往南行。这里离中国相当远。回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铸城告诉我这是一艘“星光”式水面拖网渔船,以色列制造,早已在被淘汰的行列。船上有卫星定位仪、震荡式捕鱼具和太阳能收集器,还有自卫用的一架老式火炮和导弹发射器。 “早期的船员们用它们来对付二十一世纪初的加勒比海盗。”李说。 我了解到船员总共有十七名,年龄都跟我差不多。他们在一起像是已有很长时间了,因此配合默契。 他们驾船和捕鱼的本领都很高明。除了玛那外,船上天天吃的就是鱼。 这群孩子全是亚洲人,有的加入了美国籍,有些没有加入。但他们为什么纠集在一起,仍不清楚。 另外,他们在那场灾难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如果不是难民,那么是不是制造者或参与者之一呢?如果是后者,我该怎么办呢? 还有,他们要去找什么宝物呢? 那个最开始对我说话的女孩叫苏珊,没错,是华裔。另外还有越南人,伊拉克人,哈萨克斯坦人兄弟,马来西亚人,印度人,等等。我是唯一的来自中国本土的人。我想这是使他们感到新鲜的缘故。 从他们救我这一点上,我感到他们很仗义。但他们的怪异举止,又使我不安。 “诺亚方舟”是一艘好船,因为它航行得时快时慢,有时靠近海岸,有时又深入大洋。我认为它在躲避什么。船员们是些好船员。他们之间话很少。尤其是铃木出现时,大家就更缄默恭敬了。 铃木在船上有着绝对的权威。而整个群落也似乎有一定等级。比如,那个伊朗人“鬼角”就可以对许多人下达指示,让别的孩子干这干哪。 大概因为我是被救上来的客人,他们表面上还算客气,也不叫我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