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见威王 (第2/2页)
争,那又会是什么局面?所以说,在一定形势下,必须以战止战,以暴除暴,通过战争手段求得和平。二、“事备而后动”,主张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用兵作战。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正确,孙膑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并举出尧能让天下归服的原因是“素佚而致利”孙膑这一主张,确实是用兵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准备充分之后才能用兵,即只有充分明了敌势、我势、地势等等,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从而保证作战胜利。“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有见识的军事家们的共同信条。诸葛亮作为一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后,念念不忘统一中国,曾经六出祁山,和魏军交战。论军事指挥,论用兵神奇,诸葛亮确实高人一筹,连司马懿都心悦诚服地自叹不如。可是,诸葛亮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后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几次出祁山都是因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而不能久战,只好退兵,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准备对于用兵取胜是何等重要。想当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绝大部分国土,拥有装备精良的四百多万大军,而我军只有互不相连的几个解放区,一百万稍多的“土八路”可是,仅仅三年半时间,我们却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准备,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经过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浴血奋战,一百多万解放军都是打出来的精兵强将,在大后方坐山观虎斗、没有实战经验的国民党反动派将领和官兵,自然打不过;解放区人民多年艰苦抗战,军民同心,这也是极好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精心策划,灵活指挥,而国民党军队往往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两者的“备”就大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弱胜强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和任何战争一样,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这里是仅就一个“备”字而论。何止用兵作战,干什么事都离不开一个“备”字,千百年流传的名言“有备无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就以我们当今经济建设中的许多事例来看,一些大项目,其施工难度之大,可以说世界少有,可为什么却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呢?这里离下开一个“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就是准备充分。而有些项目却久拖不成,或质量低劣,或效益很差,甚或成了赔本买卖,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在于准备不足,很多是凭长官意志决策,事先缺乏周密的分析论证,缺乏必要的准备。看来,对我们的许多领导者和企业家来说,真正深刻领会“事备而后动”太重要了!另如,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下海”,可有的人“下海”后能够如鱼得水,畅游四海,而有的人却呛了水,甚或遭了没顶之灾,究其原因,也有一个“事备而后动”的问题。君不见,有的人一无股票经营的常识,二无炒股风险的思想准备和承受心理,只是见人发了就眼红,见人赚了就跟上,结果出现了亏几千元就自杀的悲剧。其实,在商海中游泳是大有学问的,要想游得好,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预想到各种风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早期那种投机而一夜暴发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靠科学经营。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必要的专业准备和心理准备“事备而后动”,方能常盛不衰。三、“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乐兵者亡,利胜者辱。”这里,孙膑又提出了一个战争的根本原则——“义”战争历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进行正义的战争,可以变弱小为强大,最后战胜敌人;进行非正义战争,即使一时强大,最终仍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就拿当今活着的中国人亲自经历的事实来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中朝人民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是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而其取胜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胜者打的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作者进一步提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明确反对穷兵黩武。孙膑关于战争性质的观点并不难理解,也不乏例证证明其正确,而最难能可贵的在于,是在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军事家。综合上述三点,可见孙膑在《见威王》中完整地论述了一个战争观,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细心领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