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问 (第2/3页)
险固守的敌军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和我军列阵相对,敌人摆出箕形阵势。估计敌军的意图,是想让我军落入其包围而使我全军覆没。该怎样与敌军对抗呢?”孙膑说:“对抗这样的敌军,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饥饿的人不吃饭一样,不受敌军引诱,不中敌军圈套。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击敌军的中枢要害,待敌军。。之时,派出精兵去攻击敌阵两翼。。。敌军必然全军大败。 这就是攻破敌军簸箕阵的办法。” 解析 《十问》和上一篇《十阵》有共同之处:都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十阵》集中讲述如何运用兵阵去破敌取胜,而《十问》则是讲述在两军对垒的各种情势下,如何用兵取胜的战术战法。《十问》一文非常细致具体他讲述了在各种情况下用兵破敌的战术原则和具体办法,比如讲“敌强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从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力强弱对比而言,而这篇文章却又把“敌强我弱”具体划分为十种情况,提出十个怎么办,而且除第七种因竹简残缺,不知原文外,其余九种情况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足供统兵将领临敌用兵参考。对敌我情势,用兵战术对策作出如此细致、具体、有效、可行的讲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难找出第二人了。所以说,这篇文章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孙膑讲述的战术对策,不仅细致具体。 而且对实战很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用几个战例来加以印证。在对秦征战中,楚军的统兵将领项梁因骄傲松懈,被秦国大将章邯在一天夜里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死,楚军遭了一场大败。后来,楚怀王悬赏:“谁先打进关里,就封谁为王。”项羽抢先说:“秦军杀了我叔父,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报不可!大王请派我去!”刘邦接着说:“我也愿去。”楚怀王让他们二人各自领兵,分路进军。当时正有赵国使者向楚怀王求救:“章邯30 万大军围着我国矩鹿己快一个月了。要是大王不去救,赵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杀。请大王可怜吧!”项羽正要为叔父项梁报仇,当即表示愿领兵去救赵,向章邯报仇。楚怀王认为项羽年轻,不放心他单独领兵前去,便让宋义统兵,项羽为副将。楚军到达安阳后。宋义就不敢再前进了,他畏惧秦军势大。项羽再三请求,宋义就是不同意。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将士,尽管像老虎那样勇猛,像豺狠那样凶狠,如果不服从我的命令,都得砍头!”宋义不让进军,整天在军帐中喝酒玩乐,不但气坏了项羽,也引起众楚军将士不满,纷纷请求项羽去对宋义说。项羽又一次去见宋义,从形势大义去说服宋义进军,而宋义却拍着桌子训斥项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宝剑,砍下宋义人头,提着人头出帐对士兵们说:“宋义私通齐国,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将他处死了!”众将士不明真象,又本来就不满宋义,便拥护项羽任统兵将领——代理上将军。项羽随后派人去向楚王报告,楚怀王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兵权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将军两员勇将带领两万军兵,渡过漳河,向秦军阵地前进,章邯派出两员大将领乓拦阻,被英布和蒲将军打得大败而逃。项羽随后带领大军渡过漳河。过河之后,项羽下令,每人只带三天干粮,把行军所带的锅全部砸烂,把渡河的船只全部凿沉,全军轻装疾进。他对众将士说:“国家兴亡,在此一举!咱们这次打仗,只准进,不许退,三天里一定要把秦兵打败!咱们死也不能回头!大家同意不同意?”众将士高举拳头,齐声高呼:“同意!同意!死也不回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壮举。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带兵去断秦军的粮道,他自统大军继续向钜鹿前进。秦军大将王离见楚军渡河后背水扎营,认为楚军不懂兵法,没把项羽看在眼里,只带了一支军马去迎战,结果碰上了正在前进的楚军,一交锋就吃了败仗,逃了回去,章邯正商议对付楚军办法,一听败回的王离说项羽厉害,便分兵九路迎敌。章邯本来想以他亲自带领的一路诱项羽进入秦军的包围之中,结果却被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以压倒秦军的气概和勇猛,把章邯带的一路秦军打得大败而逃,反倒把其他几路秦军冲乱了。章邯自己也弃军逃到钜鹿南面的大营里去了。项羽舞动画戟,催动乌骓马,带头勇猛冲杀秦军,众楚军全都英勇拼杀,秦军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哪里还能抵挡得住!楚军势如破竹,二天打了九个大胜仗,打败了秦军九路大军,不但解了钜鹿之围,还让前来救赵却又畏惧秦军的齐、燕等各军将领畏服,恭推项羽为“诸候上将军”,表示“情愿听从上将军的指挥”项羽果断地拿过兵权“破釜沉舟”,敢打敢拼,身先士卒,神勇破敌,这正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所在。李世民是历代帝王中杰出的军事家,当年他御驾亲征高丽时,进军到辽东半岛,唐军连胜数仗,又进围安市。高丽派出高延寿、高惠真率兵15 万,前来救援。这时,太宗李世民对众将分析敌情说:“高延寿领兵直前,把几座城连起来作为堡垒,储足粮草,凭险据守,同时派兵抢夺我军牛马,困住我军,这是他们的上策;如不实行上策,而把安市城内的兵士和百姓全部迁走,乘黑夜全军退走,仍然不失为中策;如果他们不自量力,要和我军一决雌雄,这便是下策了。我料定他必定采用下策。你们等着看吧,高延寿必定被我活捉!”太宗话还没悦完,己有探马来报,高延寿领兵前来,离城只有40 里了。太宗高兴地说:“我早就料定他会如此,但还担心他在中途停留,不肯早来送死,现在要设法引诱他快点来,才好歼灭他。”便召来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命其带领一千突厥骑兵,前去诱敌,只准败,不准胜。阿史那社尔领兵前去,走了30 余里便与敌军相遇。敌军见唐军人少,便奋勇向前。阿史那社尔上前交锋,打了几个回合,便假装战败逃走。高延寿不知是计,笑着对高惠真说道:“人人都说唐兵强盛,哪知竟是这般没用,真是有名无实!”便毫无顾忌地催促大军快速前进,直到安市城东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