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将德 (第2/3页)
”众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所措。甘宁见大家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便拔剑在手,怒斥道:“我身为主将,尚且不怕牺牲生命,你们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众人见甘宁变了脸色,全都站起来恭敬地说道:“愿效死力!”甘宁便把酒rou和大家一起喝光吃尽。到二更时分,甘宁取出一百根白鹅翎毛,让大家插在头盔上作为记号。大家随即披好铠甲,飞身上马,向曹营飞奔而去。到了曹军营前,拔开敌军布设的鹿角障碍,大喊一声,便杀入敌军寨中,直奔曹军中军大寨去杀曹cao。但曹cao的中军四周用车仗埋入地下,互相连结围得铁桶一般严密,甘宁的军兵冲不进中军营帐。甘宁便带领百名铁骑,在曹军营中,左冲右突,纵横驰骋,碰上曹军便杀。曹军不知来了多少敌军,乱成了一锅粥,哪还顾得上抵敌。曹军各营乱成一团,又喊又叫,慌忙点起火把,这才稍微安定一点。甘宁带队一阵冲杀之后,也不恋战,又从曹军南门杀出,无人敢挡。孙权派周泰领兵接应,甘宁的一百人马果然不损一人一马,全体安全凯旋。到达东吴营门口,鼓乐齐鸣,孙权亲自迎接,大加赞扬,并赐给绢一千匹,利刀一百口。甘宁拜谢领受,转手全部分给一百勇士。甘宁这一百铁骑,直贯曹军大寨,如入无人之境,真是威震敌胆,大扬虎威。甘宁能不损一人一马,横冲曹营,首先在于他以身作则,不怕牺牲,他的大无畏气概鼓舞了一百勇士,深得军心;其次,他以这样一支少而勇悍的小分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敌营,完全符合兵家关于突然袭击的要领,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下子使敌人完全失去抵抗力,所以小分队得以毫无损伤而退。这次突袭正反映了甘宁的高明,他能抓住军心,激发他们的英雄气慨和杀敌决心,又能巧妙用兵。难怪孙权赞叹:“曹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与他相抗衡了!”孙膑说到将军的智慧,强调不因故军兵少而轻视对方,也不因敌军势大而畏惧对方,必须自始至终谨慎对敌,不到最后胜利绝不松懈。这一点可说是兵法家的老生常谈了,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许多领兵将领都是败在胜利之后或败在弱敌之手。在隋朝末年各路反王之中,李密曾是势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兴洛仓之后,又接着打败隋军从东都派来的援军,声威大振。原来的义军首领翟让推举他当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这时,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吝路义军纷纷前来归附。随后他的军队又横扫东都外围,逼得很有实力的王世充困守东都内城。之后,隋朝的许多文官武将也献城归降。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猛将和魏征等谋士也前来投效,李密更是实力大增,兵力达到30 万,在洛口与王世充10 万大军交战,开始失利,后来大胜。就在这时义军却发生内江,李密和翟让都想独掌大权,结果李密以宴请为名,用计杀了翟让及其亲信。这件事,李密虽然成功了,对义军内部却不会没有影响,接着,李密上表隋在东都称帝的越王,表示愿入朝辅政,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图谋被王世充所阻。李密便在洛口与王世充对峙。李密据有兴洛仓,粮食充足,便开仓赈济百姓。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让人随意取走,自是有许多浪费。谋士贾润甫劝谏:“国家以百姓作为根本,而百姓以饮食作为第一需要。如今百姓扶老携幼而来,无非是得到粮食维生。但是,如果毫不爱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随便取用,等到仓中粮米耗尽,谁还肯和您一起完成大业呢?”李密这才稍有醒悟,让贾润甫管理仓库,并参预军机大事。可是,王世充已想好办法对付李密。王世充派人假装和李密讲和,表示愿意用布和李密换粮食。当时东都洛阳城内早已断粮,军兵中不少人逃出来找饭吃,实是李密消灭王世充的大好时机。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与王世充交换。东都得到粮食,军心民心便稳定下来,再无人出逃。这时李密才知中计,可是为时已晚。王世充挑选出精兵,喂饱战马,向李密发动攻击。裴仁基建议不与王世充正面交锋,可派出三万精兵,趁东都空虚,绕道去攻袭东都。李密起初也觉得是好计,但听了单雄信等将的速战主张,又改变了主意。结果出兵交战时,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败涂地,最后只得去投靠李渊。李密与王世充的较量,本是李密大占优势,可是李密却不会把握时机,先是自相残杀,后来又坐失良机,把粮食轻易送给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后李密又不听裴仁基的妙计和魏征的劝告,轻易出战,终致惨败,永远丧失了成功良机。孙膑在这篇文章中谈的第三点是兵权问题。他提的“君令不入军门”,即是我国许多兵法家所持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主张将军统兵、用兵的全权。这个观点,孙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论述,这里又再次提出,足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孙膑那个时代以及其后若干年,通讯联络极其不便,即便用换马不换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难达到千里,在军情紧急之时,要请示批准自是只能贻误战机,所以,将军拥有统兵、用兵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通讯如此快捷的情况下,事关全局的问题,前敌指挥当然不该一人擅作决定,但战场的用兵问题,仍然应该由现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