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艰巨的谈判 (第3/3页)
然无存,气氛凝重无比。 以庞统、诸葛瑾和鲁肃三巨头组成的谈判团,与蛮人诸位首领进行高峰会议,艰苦的谈判随即展开。 帝国的设想在于,蛮人所在地方,交由帝国官府实际管辖到,即官府拥有一切管治权,驻军、收税、司法…一样不能少。和帝国其它地方一样,当地居民向帝国皇帝,而不是向蛮人首领效忠,同时拥有帝国的“福利” 这其实等于剥夺了蛮人首领的所有管辖权和世袭权利,亦即为另一个平行空间明清朝的“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地方上的世袭土司(蛮人首领),改由中央派去的官员进行管理。 作为补偿,帝国政府给蛮人首领们开出了丰厚的补偿方法,当中有:“封爵、赠金、免死” 为了让蛮人首领心甘情愿地加入,帝国不惜开出了大部族首领封为子爵,三代世袭罔替(一般地,帝国封爵时,按照制度,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三代世袭罔替也就是子孙三代时都是子爵而不降级)、小部族首领封为男爵,也是三代世袭罔替,这世袭罔替的恩典是极为少用的。 有了爵位,也就有了封地,帝国愿意把最好的土地封给他们。同时,往他们的“银行”账户里打入一笔很大数目的存款,只要不是过于NB: |。。到秦皇岛、峨眉山、武夷山之处消夏。 “免死”即为“卿恕三死,子孙一死”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只要他们不是造反,那么犯了死罪也可不死。(杀官视同造反,所以他们倒不能杀官) 条件是非常丰厚。可是要让孟获一帮人把手中的权利拱手相让,极不容易! 孟获们的势力十分强大。他们所据地方险要,军队难打,又富比王侯,奴隶成群,拥有士兵。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不可小觑。岂能自废武功,他们提出的方案就是他们愿意承认帝国的统治,希望帝国能够用“羁”的方法进行管治。 “羁”是古代历代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所采取的传统民族政策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间接管辖的一种政策,即只要首领称藩,不改变其原有的制度及统治者的权威之治。 两边观点碰撞,虽不致于南辕北辙(因为都有认同点,蛮人们并不反感向帝国中央政府效忠),但也分歧实在不小。 会议连开三天,形成僵局。蛮人们心有所恃,而帝国朝廷力量足够强大。文臣武将济济一堂,极一时之盛。经济军力都处于封建王朝的顶峰,决意采取“彻底解决”的方法,长痛不如短痛,一劳永逸。 以庞统、诸葛瑾为首地帝国精英分子,完全认同皇帝的意旨,就是要坚决实施“实际管辖”留给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环境。 他们信不过蛮人,因为蛮人在中央王朝强大时会归顺。等到中央王朝一衰弱,蛮人就会搞事。甚至在中央王朝强大时。蛮人们都敢挑战中央王朝的权威。无论是南蛮、北方少数民族对抗朝廷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兵一至就逃,逃不掉就降。中原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往往冲破寨子、占领地方后安抚一番便撤兵而去,而大军一走,他们故态重萌,不久又起来造反,朝廷无奈,只得再次征剿。如此反复几遭之后,朝廷虽取得了胜利,但大军来来去去,损耗着实不小。 因此“实际管辖”是必定的,然而最好能够不打仗,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皇帝的要求。为了打破僵局,庞统们接连提出了多项措施,有暂时不动蛮人首领的地方管治权,实施中央法律,如果蛮人首领犯法犯罪,依据他们的犯罪轻重,削减他的村落里数和管治范围,若罪行严重,则夺其位,将地方归流官(中央的官)治理;还有就是仿校汉朝时地分封制,要大首领把土地分散于诸子弟,众建首领,以弱其势;提高归顺的待遇等等。 帝国地情报机关非常有力,蛮人们的底线、反应、要价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象蛮人们下榻地宾馆,每间房子都连有隐蔽的通话管,直通到秘密的地下室,蛮人们说什么的话,很多都被监听的情报人员记录下来。那些服待蛮人的宾馆人员中,特务多如牛毛,不说什么,很多服务员都是在蛮人来之前换过来的! 还有,蛮人中的蛮jianian也不少,一些蛮人首领或向往中华文化、或被收买、或因部族生活困难而有求于帝国,他们统统把情报源源送上。 事实证明,蛮人们认死理,犹如炒铜碗豆,油盐不进,有多少情报也是无用!他们根本就是想从帝国得到好处,却不愿意付出代价。开玩笑,你让他们大王、首领、洞主不要权力,他们肯干? 绕是庞统舌绽莲花,诸葛瑾淳淳引导,鲁肃苦口婆心,也难以让蛮人们从底线上退却。 谈判是庞统们主导地,皇帝并不出面,他敢于用人,对臣下充分信赖,激励大臣们发挥能动作用,是个英明君主(懒惰分子一个!) 听了大臣们的汇报,皇帝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于是他邀请南蛮大王孟获和他地老婆祝融夫人家宴,以增进感情,解决问题。 … 下一节小序:我这个人,向来好心!西南的太阳猛烈,我关心孟获,给他发了一顶遮阳帽,是绿色的…喂,你们想到哪里去了?别想歪了,是真的绿色的遮阳帽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