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辛巴德历险记之波斯游记 (第2/3页)
波斯人热情地招待商队喝茶,对于波斯人来说,由中华流传进来的茶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天十几二十杯茶的消耗是很平常的事,茶室是人们消闲、交际和谈生意的重要场所,他们虽然没有华族、罗马人、帕提亚人丰富的生活、也没有阿三繁琐的敬神仪式和内涵,但或许,清茶一杯、更能领受人生的真谛。 诸位有所不知,在中华输往波斯的商品中,茶、咖啡的地位还胜于丝绸与瓷器,丝绸与瓷器还有替代品,而茶与咖啡却找不出替代品,波斯缺水,也种不出来,唯有老老实实向华族购买。 幸运的是帝国现在是青龙执政,他搞起大生产,茶的产量很高,加上用的是海运,价格低,成为大众化商品,波斯的平民都能消费得起最低级的茶叶。 波斯人喝茶,喜欢渗上蜂蜜来喝,既能喝到茶叶的芬芳,又能补充体力,只是蜂蜜产量毕竟是少,价格昂贵,也不容易保存和携带。近年来,随着帝国本土甘蔗产量的提高,波斯人又进口了中国产的糖块。他们的饮法颇为奇特,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而是直接先放入嘴里,再去喝茶的。惯常的做法是:用手指拈着糖块,蘸蘸茶,放进嘴里,等它在舌上开始融化的时候,再慢慢把茶喝进嘴里,与口内的甜味融合。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和带点涩味的茶和在一起,味道足以使人精神一振。 由于有了糖块,咖啡也在波斯兴起了,华商们热情地在各处打广告,在通往设拉子的路上,甚至是一条没有人烟的沙路上,居然竖起了帝国南洋兄弟公司(公司名)的大幅招牌:“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使用了波斯、华文二种文字,图画是波斯的地毯上,银壶倒出了一杯波光闪闪的咖啡,还在上面惟妙惟肖地画出了热气! 进入波斯本土后,才深深地感觉到中华商品泛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道路边铺天盖地的中文广告牌,市面上哪怕是一个极为边远的小镇,都有大量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注:中华帝国已经正式启用了“中国”的名号,他们自认为他们是世界中心国家,即中国),很多商品还绣有龙的标志。 五光十色的中华商品是应有尽有:丝绸、瓷器、茶叶是大宗出口商品,美酒、美食、钟表、衣物、葯品、香水香精、铅笔、剪刀、镊子、针、刀具、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梳子、纽扣、眼镜、各种纸张、铜壶、锡壶、指南针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 谁也斗不过中国人,中国人所到之处,吞食商业,垄断贸易,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的竞争对手从市场轰了出去,每到一国就攻陷一国的商贸。他们干得极为出色,帝国采取“无为而治”放手让华商开拓商业领域,华商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到处乱窜,把生意带到了所有能够到达的地方! 皇帝明确对官府说:“以前官府,官员们为政的习惯性做法是,揽权,施威,掠夺;插手经济活动,动辄行政管制。一些人成天忙于开会、审批、发文件、发证、罚款、抓人,以至于各级政府都养了一大帮人专门妨碍别人合法做事,处心积虑进行掠夺,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工作。 凡此种种管制和政府功能的错位,导致社会问题丛生,阻碍经济发展,耗费国民财富,形成官僚庇护网、权力网。管制带来问题,问题的解决似乎更需要管制,由此又形成恶性循环。 管这么多做什么?不要少看老百姓的智慧!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老百姓的智慧!” 青龙帝国,大力削减行政开支,全面减少经济运行的行政干预,放飞子民的智慧,于是一个象巨型怪兽的大中华经济圈形成了。 一句老话:说信儒的中国人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懂开拓,完全是狗P的话!把责任算到儒家的头上,呜呼,我为夫子一大哭! 腐朽的统治阶级把中国弄得一团糟,却把责任放在儒家的头上,就象说红颜祸水,美女误国一样,实在是荒谬之极!象青龙帝国,狗皇帝强抢民女,强JIAN美女,睡觉时着八个美女睡在一张全世界最大的床上,他就睡在美女们的上面,收藏在后宫里的都是极品MM,完全具备了一代昏君应有的RP,可偏偏他的帝国,政治清明,全国百姓都满意! 中国的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又有谁知道?单说帝国官府鼓励子民开拓,何用大文章!一句成语,就已经让很多人点头了! 那个成语就是“开枝散叶!”一株树木,不断繁衍,成为一片树林,开枝散叶固然是要子民们多生育,更是要子民们不要停留在家乡,官府大声疾呼:“年轻人!帝国的子民们,向四方去,把我们,龙的血脉传向四方!” 于是,子民们乘船过海,好象蚂蚁搬家般滚滚向前,把中华的商品、文明传向了四方,令西方人恐怖的“黄祸”已经初具雏形! 担心控制不住?中华文化的“叶落归根”是怎么一回事?子民们无论到了何处,他们的心,永远是向着自己的祖国!出外闯荡的子民,在垂垂老矣的时候,有能力的,就返回自己的家乡,或者在死后,把遗骸、骨灰带回家乡,实在不行,死在外地,他们的坟头无一例外,都向着祖国的方向! 这样的子民,还用担心他们会背弃帝国?!何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帝国官府就是利用百姓的纯朴,先施恩与老百姓,自然就得到拥护和回报。 之所以害怕老百姓,还不是执政者没有好处给老百姓!自己心中害怕,就来加强管理,越管就越糟糕,越是糟糕就越是要管,恶性循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