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空山栖岫 (第3/3页)
着一张脸,实在想不明白:含烟jiejie从当年做乐伎那会儿起,直到后来贵为娘娘之时,还有落魄逃难的这几个月里,日思夜想,天天念叨惦记的一个"心上人",原来,竟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之人? 她不禁替含烟jiejie感到痛心… 她咬着牙、忍着泪,把含烟jiejie命自己转给灵宪的绢包扔下、转身一路捂着眼睛、一路跌跌撞撞出门去了。 栖岫庵觉圆师父不知怎么回事?睁大两眼,望了望屋内面无表情的灵宪,转身追赶小蛾去了… 含烟在庵内望眼欲穿! 第二天晌午,当她一眼看到满眼是泪的小蛾时,一时,什么都猜到了。 他不肯认自己! "jiejie,他,他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其实,他哪里值得你这么念叨…"小蛾一抽一咽地说。 "meimei,这不怪他。"含烟含着泪点头笑道。 她知道:三郎误会自己了,所以,三郎也恨死自己了。 可是,当时的自己,又能怎么样呢?随他走,自己所有的亲戚,他所有的亲戚,即刻都会被诛斩… 既然不能随他走,必得狠下心来,让他对自己绝望! 天黑时分,灵宪依旧还没有来。 她想,他是真的不会来了。他是真的硬下心肠了! 二更时分,含烟独自来到前殿,焚了一柱香,默默祷告久久。走出前殿,来在禅林,把何总管临分手前送自己的那支紫箫取出来,吹成了一曲《空山栖岫》,呜呜咽咽,寸肠九折! 吹完,拿纸笔将曲谱录下,交待小蛾保存好,说是有一天见到何总管时,把这曲谱和紫箫交他。 这世上,恐怕只有他一人能听懂此曲了… 小蛾去后,灵宪忍不住还是打开了绢包—— 包里有一个小玉佛和半边翠镯。 这个小玉佛并不贵重,它是灵宪的生母临死前留给灵宪的。这个翠镯更不值钱了,因为,它已经断为两截了。 可是,小玉佛是灵宪送给含烟的定情之物。 半截翠镯,是当年他们约定:合卺之日,再将翠镯重新粘合一起。 这么多年了,含烟竟然一直还保存着他们少年时代的定情之物! 做了大隋嫔妃的她,应该拥有无数的奇珍异宝,金宝珠翠… 为何她还要留着这半边残断的翠镯和一个并不值钱的小玉佛? 若不是对自己痴情甚深,又是为了什么? 左思右想,灵宪终于开始坐卧不安了——他能想象得出:江都之变,含烟自然也会随之遭罪,她随乱军一路北上,好容易逃出了宇文化及的乱军大营,大热的天儿,即使她只是一般的故人,自己也该前去看一看啊! 自己出家寺院,即令是一个普通僧人,修行这么多年,也该对人对事心存怜悯。为什么偏偏对她冰冷无情?心怀忌恨? 天哪!他突然明白了——原来,自己仍旧还在深深地爱恋着她! 他也想明白了——当初,就算她肯跟自己逃出隋宫,他们必然会双双被朝廷追捕。他们两人亡命天涯事小,她刚刚被赦放的家人,又怎么办?岂不又要重堕苦海甚至送了性命? 她一个柔弱的女孩子,又能怎么做? 那个小蛾竟比自己还明白事情的原委!连她都知道,含烟当年对自己那样无情和冰冷,只是怕自己再次闯宫,会为她牵挂,再为她冒险… 天哪!其实,根本就是我误会她了! 含烟,苦了你了!别怨恨我,我来了! 五更的钟鼓刚刚敲响,他已连夜飞奔了整整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了栖岫庵的门外。 寺庵的庵主智真领着灵宪来到主仆两人的客房。 床铺空空如也,两位施主已不知所终… "含烟——!" 灵宪对着烟岚飘曳的群山痛声高喊。 "含烟——" "含烟——烟——烟——烟…" 只有回声萦萦不绝。 含烟离开后的几天,有人给何总管捎来了一包东西。 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他送给含烟的那管紫萧,包里还有几页曲谱。 何峡展开曲谱,吹了几段,突然泪流满面… 不知何故,含烟没有见到她的心上人,她已经勘破红尘,悄然远遁了。 何峡吹着曲子,忧怨的箫音和曲韵久久地徘徊在宁静的夜空。阳春白雪,再难得遇… 外朝内廷已乱成一团。 昨天,宇文化及与李密主力黎阳展开激战,从早上到天黑整整一天,大军伤亡严重。大败而归的宇文化及气极败坏的率部败退回离宫后,拿无辜的宫人姬嫔出气,乌烟瘴气一时笼罩在整个崇福宫角角落落… 诏命已下:明天一大早,大丞相就要率领粮尽兵败的残部继续奔逃了… 可叹自己,平生只以音乐为伴,如眼下这亡国之宫、奔命之群,哪里还有什么音乐?自己原本虚弱飘浮的灵魂,又将何以寄托? 可叹自己,不想搅入红尘纷争,却依旧逃不脱红尘纷争带来的颠宕不安。 他在想:他是为了寻觅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才自断命根而入宫的。可是,如果当初自己入宫之前,也像高家的灵宪公子那样,有幸先遇到含烟,自己还会再入宫吗? 他想,恐怕是不会的… 可叹,半生觅奇音,弦韵断成空。 此时,他好悔!悔自己当初不该因一己私心而拦下含烟。如今,含烟进退无路,万念俱灰,生死两难,杳如黄鹤,岂不是自己所造之孽? 何峡放下紫萧,取出一个小瓷瓶来——这还是今年春上在江都时,陛下令大太监喜来为他和诸多后妃备下的。说是万一有乱兵攻入隋宫,他和他的后妃们要用这些了断… 月色茫茫,山风厉厉。 一袭羽白长袍的何峡独自倚坐于僻静的林苑,神情似梦非梦,似睡非睡地反复吹奏着含烟留给自己的那曲《空山出岫》。 箫声凄清,音律萦徊,直到三更子时,箫音开始变得断断续续,末了,渐淡渐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