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山雨大汉帝国风云录来第十八 (第2/3页)
担心他,好,好。” 李弘和张燕把招抚的细节和有关屯田的准备工作对老大人做了一番详细的介绍。 赵岐听完之后,立即问道:“土地所属的事怎么解决?” 李弘说道:“军屯的土地自然是朝廷的。屯田兵所种的粮食部分归屯田兵所有,代替军饷,部分归典农都尉府,留做军资,还有一部分归镇北将军部和平难中郎将部。具体的分配方案目前还没有定。我的意见是,先尽量满足屯田兵和典农都尉府,剩余的再做并州军需。” “至于民屯的土地,目前暂不宜卖给个人。一来百姓手中没钱,二来防止有钱人趁机低价兼并土地。”李弘说道“土地如果长期属朝廷所有,由百姓租种,百姓的耕种热情会受到打击,所以,这土地还是要卖给耕种者私人的。我打算三年后再商议土地买卖的事。三年后,假如屯田初步见效,百姓衣食可保,立即开始土地买卖。百姓购买土地的钱分五年时间用所种粮食代替。五年还不起的,再顺延五年。” “土地兼并如何处理?”老大人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 李弘和张燕互相看了一眼,觉得老大人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所问的事情都是关系到屯田是否成功的要害问题。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不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他们是不会卖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严禁土地买卖,打击土地兼并,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护田校尉府建立一个赈济制度,对因为遭受天灾或者疾病导致无法生存的百姓进行救济,以保证他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赵岐想了一下,说道:“本朝初期屯田也用过这种办法,以防止百姓们私下卖地,但施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看,关键还是要严惩私下收购土地者,否则,敢于以身试法的大有人在。” 李弘和张燕连连点头。 “钱呢?屯田用的钱呢?朝廷目前没有钱,这钱怎么解决?”赵岐神情严肃地问道。 “我打算以商补农。”李弘随即把自己的设想对老大人详细解释了一遍“关键是允许私人介入盐铁经营。这一点,从目前看来,希望得到陛下和朝廷的同意难度很大。” 赵岐对李弘的建议既不感到惊讶,也没有发表意见,而是继续追问道:“大人,我现在要钱,要粮食,要屯田物资,我马上就要,你能马上就给我吗?” “可以,我已经督令镇北将军府去办了。”李弘说道“第一批粮食已经运到晋阳,后续粮食和屯田物资会源源不断地运到太原各地。” 赵岐大喜,狠夸了李弘几句,又问道:“并州刺史张懿张大人呢?” “张大人已经奉旨离开晋阳,到雁门郡去了。”李弘回道“但我把并州刺史府的一帮从事和掾史都留了下来,因为他们熟悉并州事务。我打算把他们都交给老大人,让他们到护田校尉府充任各级掾史。” 赵岐笑笑,对李弘道:“好了,我没什么事要问了,我开始上任屯田了。” 李弘奇怪地看着他,问道:“老大人不问问我这钱是从哪来的?还有没有?” 赵岐大笑,说道:“大人,你知道陛下和朝廷的大臣们是怎么看待并州的招抚和屯田吗?” 李弘摇摇头。 “大人的运气就象天上掉下金蛤蟆,没人会相信。”赵岐笑道“招抚的事这么顺利,不是因为你让步太大,也不是因为飞燕的主动配合,而是因为你的运气好啊。陛下和朝中大臣都认为你是在并州做假,骗骗飞燕和他的黄巾军,所以,你有奏必准,甚至你们尚未谈妥,陛下就已经封赏飞燕一个中郎将了,就连我也沾了你的好运,平白无故被陛下封了个乡侯。” “我做假?”李弘吃惊地和张燕面面相觑,觉得这也太荒唐了“朝廷认为我在做假?” “是啊。”赵岐笑道“正因为上上下下都认为你在欺骗黄巾军,所以招抚之议也没遇到什么阻力,陛下也就迅速诏准了。” “至于大人的钱是怎么来的,我不管,我只要你屯田就行。我都八十岁了,我还有什么事看不透。我虽然老眼昏花,但谁忠心为国,谁祸害国家,我还是一清二楚的。” “你这个盐铁之策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本朝文、景皇帝的时候,信奉道家黄老之学,国家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依法治国。当时赋税低,干预少,各地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的禁令也取消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物贸繁华。朝廷在煮盐、冶铁等各类行业全面开放,私商得以自由经营。甚至冶铜铸币这样的要害行业都开放了,允许私商从事铸币。所以,你这些办法不新鲜,但如果能在这个年头捡起来再用,对大汉国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没有钱屯什么田?但屯田关系到大汉国的稳定和振兴,所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