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史_第四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第1/4页)

    第四节

    天俦放学回家,到爷爷家去,正碰上孙江成向县上、公社上来的工作组汇报法喇大队情况:“法喇历史起于何时,就谁也不知。全大队面积多大,也无确切数字。东西十三里,南北十八里,若沿边界走,要两天才能转一圈。如果是你们不习惯山路的同志去走,要走四天。全村共分中营、上营、下营、吊脚楼、老岩脚、尖山、横梁子、黑梁子、头道岩、二道岩、三道岩、光头坡、黄毛坡、空欢喜、洗羊塘、绿荫塘、大红山十七个生产队。人口三千三百人,全是汉族。若真要分乡,我建议划大红山、洗羊塘、绿荫塘、尖山、光头坡、黄毛坡成立一个乡。这样老法喇大队就划为新的法喇乡和大红山乡。”

    组长取地图出来看了,说:“按你的意思是东北面成立大红山村,西南仍为法喇村?”孙江成说:“对。这样大红山乡有近一千人口,法喇乡仍有二千三百人,都还是全区人口大乡。的确法喇大队太大了,无法管理,划为两村是可以的。”组长说:“划为两村的原因,地盘大、人口多只是一个因素,关键的问题是老法喇大队是我县海拔最高的大队,集高寒、贫穷、交通不便为一体。尤其大红山、洗羊塘一带更是偏僻,另立一乡,有利于老法喇大队的发展,便于三千多群众早日脱贫。”诸人又问了一些情况,就漫无边际地问起法喇的历史来了。孙江成说:“法喇村何时有人居住,无从得知了。最先进法喇来的,有的已搬走了。现在的近三十来姓人家,有的二百年前、有的一百年前、有的几十年前到法喇来。现在人口最多的是上、中营吴家,有四百多人;下营姜家,三百多人;横梁子陈家,三百多人;吊脚楼谢家,二百多人;头道岩王家,一百八十多人;老岩脚罗家,一百六十多人;二道岩岳家,一百五十多人;空欢喜安家,一百二十多人;光头坡崔家,一百多人。其余几十人不等。像我们孙家,都在黑梁子,三十多人。”

    组长说:“法喇在外工作的有多少人?”孙江成说:“前年在公社开会,荞麦山大队吹他们在外工作的多,法喇就和他们比,结果法喇在外工作的六十八人,他们六十七人,少一人。这几年我们又有几个工作,共七十三人。”组长问:“有没有大学生?”孙江成说:“有什么大学生!最早是中营的邵老师,比我大三十岁,清朝末年出去读过老章书,秀才都没考着,他是法喇第一个读书人,去时全村欢送,回来全村敲锣打鼓迎回来。以后他就在法喇教书,我都是他的学生。以后出去读书的,只有二道岩的岳昌琪和我,只读到高小毕业。解放后岳家划为地主,岳昌琪逃走,听说如今在宣威当个中学教师。我呢参加了地下党闹革命,搞武装斗争去了。解放以后,法喇才有崔绍武、吴光文、吴光正、王正光、谢吉林到米粮坝读高中。崔绍武原在咪吐当小学教师,后抽到地区搞‘四清’,一直在地区工作,前几年调回县委来。吴光文在县供销社,吴光正在县商业局,王正光和谢吉林都在法喇小学教书。后来又出了几个师范生,一两个中专生。像赵国平,地区农校毕业,现在荞麦山籽种站工作。其余的,都是当兵、当工人出去的。吴明章当兵回来,开汽车,现刚调到地区运输公司。还有几个当兵的,转业后在四川、昆明、乌蒙、曲靖、南广当工人。”

    组长说:“姜元坤怎么出去的?”孙江成说:“姜元坤原在法喇大队干文书,县上抽人去工作组,我一是家族孤,在法喇被人斗得无法,不敢离开;二是观念保守。公社要我去,我不去,就定姜元坤去。工作组结束任务,他就留在县委当出纳。像我们村原来的支书罗吉武的儿子罗昌才,在大雪槽畜牧站放羊,被罗支书擀了几床羊毛毡子送畜牧局长,拉关系就转成正式工,调到县畜牧局,又不知拉到什么关系,来荞麦山当副区长了。又如安正书,当兵回来在马书供销社混,不知拉到什么关系,到荞麦山来当党委副书记。”副组长说:“看来法喇人并不憨。一个大学生没有,还出去这么多人。”孙江成说:“狡猾得无法,外村人都叫法喇是土匪窝。我们这地方环境艰苦,历史上一直杀来杀去,再怎么礼貌的人,也杀野蛮了。不野蛮不行啊!我当这些年的支书,都当怕了。别的地方人老实,领导说怎样就怎样。而法喇人,横是他有理,竖也是他有理,杀皇帝都敢拉脚杆。有益集体的,都缩脚不上;有益个人的,削尖脑壳地去钻。”

    工作组刚到法喇的第二天,法喇就发生了抢人事件:陈明贺长子陈福全之妻,即其亲二娘丁家艳之女吕庆珍。吕生下一子陈志贵后去世,陈福全另娶白卡公社尖高山的马友芬,尖高山比法喇还穷,马已有意中人,姓潘。潘家来提亲,马父觉潘家小伙虽不错,但嫌其家穷,不许。马父与陈明贺相识,历来敬佩陈明贺为人直爽、正派,又敬佩陈家家族大、人口多,一派繁荣景象。陈明贺一来提亲,马父虽觉陈福全已是再婚,而且有子,不很满意,但不好拒绝陈明贺,便答应了,与陈明贺说:“兄弟,你儿子是娶妻有子的了,我这姑娘青头,还是黄花闺女!你儿子占便宜,我姑娘吃亏,我有点对不住我姑娘啊!”哪知马友芬只恋着潘家小伙,不愿陈家。马父大怒,将火塘中燃着的柴头提起,喝问:“老子只问一句,你要跟陈家还是跟潘家?”马父历来说一不二,性情暴烈。马友芬明白,拒绝就是找死,只得答应跟陈家。陈家即按娶青头姑娘的礼娶了。马友芬嫁来后,见横梁子山高坡陡,比尖高山好不了多少,陈家倒不愁吃穿,也还过得去,陈福全虽也不做坏事,但脾气不好,年纪比潘家小伙大,而且还有个前妻跟前的儿子,马友芬大不乐意,只想着潘家。马父不死,自然无事,但偏巧才嫁来陈家数月,马父病故。陈福全与她到尖高山奔丧,马即与潘家小伙重燃旧情,跑到潘家,马友芬两个哥哥对潘家小伙有好感,因此不管。陈福全至潘家吵打一阵,对方人多势众,自己只有一人,怕吃亏,吵一阵无效,只好跑回法喇。陈家商议:马友芬是死心不在陈家,两个哥哥也支持其妹,已无法谈判,除强行抢回外,再无办法,因此定计强抢。但潘家也是大族,居住又甚集中,陈家不敢贸然行事,此事一拖就是四个月了。

    尖高山与法喇仅隔一大红山。陈家人潘家都认识,陈家想派人去侦察都无法派。潘家小伙是杜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