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中枢四 (第2/3页)
在另一个世界没少吃过这方面的亏,所以一朝大权下痛手! “人情往往伴随着金钱美色,因为人情是虚的,因为很多人情都是用金钱、美色等利益交换得来的。所以人情横行,那贪污、贿赂就风行。我们必须肃清吏治,净化风气,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刘浩然觉得自己像异世的一位纪委书记在报告一样,说出的话也不知从哪位领导那里听来的。他心里不由悲哀地想着,中国自古到今,风气习惯如此,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改变,唉,只要尽力就好了。 “丞相这肃清吏治,净化风气之言说得极是,我赞同!”宋第一个站起身符和,做为一个颇有骨风的文人,他当然对贪污贿赂极为厌恶,刘浩然刚才的一席话的确让他很有感触,也深深体会到刘浩然那份爱憎分明的赤诚。 “丞相说得极是!”众人纷纷开口道,既然刘浩然提出了高薪养廉,那么整顿吏治和风气是正常的,你总不能拿了高薪还不办正事吧。 接着刘浩然要虑廉政公署主事人的人选,这人与官场没有太多的纠缠,而且必须要有锐气,敢于任事,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人,张明善。 完成任务的张明善从泗悄悄转到了长天,回到了江南。但是他不愿在呆在都知司,于是刘浩然就悄悄地把他安排进江宁大学当教授。他嫉恶如仇,又非常熟悉官场那些伎俩,要不然也不会写出那么深刻的小令来。 “好,那我就委江宁大学教授张明善为廉政公署专员,负责主事廉政事务。” 众人不由一片讶然,思一番后又觉得此人担任此职最是合适不过了。 “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丞相,我有一事相禀。” “哦,百室但说无妨。” “我向丞相请辞中书省左丞相一职,请撤中书省。” “这是为什么?”刘浩然没有想李善长居然放了这么大的一颗炸弹,众人不明就里,纷纷议论起来。 “丞相,我这是循前唐太宗皇帝即位后虚中书令例。”李善长拱手答道。 众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里都是饱学之士,唐史自然知道,李善长话一出口,众人便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对啊,刘浩然不但是江南行省丞相,更是韩宋朝中书省丞相,立朝称帝后,这丞相之位的确要避讳。幸好刘浩然不是从基层做上来的,要不然什么尚书、侍郎、郎中他都做过一遍,岂不是要全部换名字。 “此事重大,我需思量一二。”刘浩然沉吟道。 “丞相,李大人这是恪守为臣之道,不愧是百官之,这份赤诚,这份胸襟,胡某敬佩不已。”胡从宪难得的赞赏起李善长来,因为他的这番举动非常符合三纲五常里的为臣之道,而且这左丞相这位说放下就放下实属难得。 刘浩然却有点为难了,他原本不想动李善长,还想让他更上一层楼,接替自己丞相一职,然后把左右丞相去掉,多设几个平章,然后搞得和前宋一样,多人议事治政。想不到李善长突然提出这么一遭,他着实有点措手不及。 “那这样吧,大事已定家也就散了林先生、伯温先生、主敬、秦先生、朝宗、百室、国用,请你们留下,我们再议一议。” 待到众人离去,刘浩然苦笑地对李善长说道:“百室,你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 “护军权柄太重,恐遭人非议且有前朝先例,百室当循行。”李善长连忙答道。 “百室啊,你多心了。”刘浩然叹息道“诸位先生,可有什么办法解决此难题。十二部已定,但是必须有中枢总领之人呀。” 沉寂一会开口道:“丞相,不如循前朝大学士例。” “大学士例?” “前唐景龙二年(公元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公元737)置集贤院大学士,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公元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前宋初年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刘基徐徐言道。 “哦,伯温先生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以大学士之职替代丞相一职?” 刘基微笑着点点头:“正是如此,大学士名号尊崇,可代丞相之职而行。” “容我想想。”刘浩然不由沉思起来,在自己的历史记忆中,明清大学士可是很牛叉的职位,就相当于宰相。如此说来,自己可以按照明朝后来盛行的内阁制了,这样又可以防止一人专权,又可以保证中央政府正常运行,就算自己带兵出征也不用太担心。 “护军,除了大学士,我看还可以增设直学士。”一直默不作声的冯国用突然开口道,他是最了解刘浩然心思的人,知道刘浩然一直希望制定一个“民主集中”的政府格局,所以就出言点了一句。 “大学士,直学士?”刘浩然猛地一惊,这不是等同于政治局委员和常委吗?天啊,中国的政治智慧是自古通到今的。加封几个大学士,分管一摊,再给几个重要的尚书加直学士,到时就组成了一个内阁会议。一般的事大学士开会即可决定,重大的事情,就需要大学士、直学士开会讨论,太妙了,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感到万分的兴奋,自己这么就不会活学活用呢?以前大报小报、电视广播天天看,怎么就没有想到今为古用呢? “如此甚好,我看就定四个大学士,李善长为,分管工商农计,汪广洋为次,分管运造外务等事务及内阁日常事务,另擢升陈遇为大学士,分管民生福~,周祯加大学士,分管司法监察。其余各部尚书加直学士衔,再选应天府尹潘坚庭、法务部侍郎刘存礼、礼部侍郎刘存信、计部侍郎王恺、学部侍郎罗复仁加直学士,总计十六直学士,参襄国事。一般事务由大学士合议即可定夺,重大事务,如正从五品以上官员任免调迁,各部重要规章需大学士、直学士合议定夺。至于陈遇空出的这浙江布政使一职,我看就由杨元出任,空出来的江苏布政使由叶琛出任。” 朱升不由一笑,自己这个学生脑子转得非常快,刘基和冯国用提出两个建议,立即被他利用起来,四个大学士,十六个直学士,加在一起有二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刘浩然的嫡系心腹,谁要想专点权还真有难度。而且刚才把理学派压制得太厉害了,不但各省参政没捞到几个,连各部侍郎也没捞到几个,有失他一直坚持的制衡原则,而且又可能会引起根深蒂固,在文人中颇有影响的理学派反感离心,于是做了些调整,不但让潘坚庭加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