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_第二百二十一章礼部尚书胡惟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一章礼部尚书胡惟庸 (第3/3页)

画像。

    刘浩然看了一会,很快便确定由一位苏南画师创作的画像,看来“老外。没有把握好中国“帝王的精大人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威严雄武,充满削历:,是过于“神圣”了。阿拉伯人却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太“人性化”倒是这位苏南画师,不仅将刘浩然的帝王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充分表现出自信的同时让刘浩然变得非常慈祥,一种平易近人的可亲,一种对大明百姓疾苦的关切从其的眉眼中流露无遗。这正是刘浩然所需。

    选定画像后。画师下去领取报酬去,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大明南京印刷厂的事情,几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傅将根据这两幅画像雕刻“母版”开始印刷大量画像。

    “惟庸,此事已毕,你接下来想如何继续?”刘浩然喝了口水,随意地问道。

    “回禀陛下。我已经向内阁建议,加强对大明官员和司政的忠君爱国教育,翰林院和各省崇文馆均开设相应课程。而内政学堂、各军校也将陆续开设相应的课程。”

    崇文馆和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摇篮,内政学堂和军校则是“警官”和军官的摇篮,胡惟庸从这里下手,可谓是从根源抓起。

    “嗯,只是这课程要好好斟酌,要实事求是,要以理晓喻,空话、谎话就不要说了。这些话一旦破了反而有负作用。”

    “臣遵旨。启禀陛下,臣还要想组织人手编撰《圣言宝录》,让大明文武军民好好学习领会。”

    这不成了“语录了吗?刘浩然深深地看了一眼胡惟庸,摆摆手道:“这个倒不必了。而且我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是天下都按照我的话去做,还要你们和读书人干什么?真理不是遵行出来的,而是探索出来的。”

    “臣明白了。”胡惟庸丝毫不以自己的建议被反驳而沮丧,而是神情自如地继续禀报道:“启禀陛下,根据臣此前建议的大纲,接下来则是加强对百姓们的教育。”

    “臣以为。当从百姓们的喜闻乐见中入手了,除了报刊书籍要加强宣化之外,臣还想整合各地的戏剧,组成剧团,再组织相关人士编写百姓们喜欢看的戏文。臣准备以礼部的名义,向各地剧团征集剧目,并举行一场会赛。选出优胜者,再去各地演出小不仅城镇,乡村也应该去。”

    刘浩然点点头:“这个建议不错,摒弃旧陋习俗。接受新风良习,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记住了,这戏文不要空洞无味,要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这样才能打动百姓,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说到这里,刘浩然州酌了一下说道:“例如宣传先烈忠良小不要把他们写得高大光辉,浑身上下全是好处,这种人有,但是很少。可以写一写这些人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缺点,这样百姓们才会觉得亲切和真实。在关键时刻,这些先烈忠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高尚,而是他们记住了一点,国之吾国,民之吾民,他们只是迸发出我们大明百姓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网烈和血性。

    “臣明白了。先烈忠良也是从普通人中出来的。”

    刘浩然不由笑了笑,这胡维庸的悟性还真不错,看来自己把他放在礼部尚书的位置还真没错。

    “好好去办事吧。有什么困难就接我。”

    “臣一定恪尽职责,将事情办好。”胡惟庸当即领命道,但是他明白,真遇到困难了他也要迎难而上,不能动不动就去陛下那里诉苦,他知道,陛下的眼睛亮着呢,臣下干的每一件事他都看在眼里。

    “对了,惟庸。越陈那边来了战报,其国主已经降了。只是这此后治理是个大问题。你在贵州干得不错,对治理越陈有什么建议,只管说来听拜”

    “回禀陛下。胡惟庸斟酌了一会才缓缓说道“臣对越陈情况不是很熟悉,不敢妄呈健言。只是臣想,越陈游离我天朝已久,化外自治数百年,其境内百姓已不知我天朝上恩多年,只怕真心归附的不多,与贵州等地不可同语。”

    “那你的意思是斩草除根?”

    “回禀陛下,臣万万不敢出此建言。杀戮太重,不仅越陈难以安抚,其余各地恐怕会以此为惧,将来我大明开土扩疆恐怕会有大阻碍。而且越陈已平,我大明即将在那里设省治理,那里的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不宜以杀戮治理。臣的意思是,不如将这些人迁移他地。只要离开故土,又与原来族人分开,就是想闹事也不成,只有安心下来。”

    “只是这南海之地有民千万,要是尽数如此处理,迁往何处?”刘浩然摇摇头说。现在大明自己人口就少,不过数千万,要是南海地区全打下来,恐怕也要接收一两千万人口,要是全部迁到中原来,本土的大明百姓占不到绝对优势,搞不定还会将祸乱带到这边来。

    胡惟庸一听。就知道刘浩然的目光不仅仅在越陈一地,还放在了南海数十国上,只是这问题太大了,他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默言不语。

    “唉,让我再想想吧。”刘浩然想了一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叹了一口气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