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灵3·沉忧乱纵横_第八章五岳寻仙不辞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五岳寻仙不辞远 (第3/3页)

来的设问句很不耐烦。

    “只因为这南明山景色天造地设,便于石刻。于是从晋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多专程来此,题壁留咏,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数处摩崖石刻,少说也有百余处。名流题咏,丘壑生辉。有句诗言『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说的就是这段风流雅事。”

    隐藏一片树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藏在树林里。

    笔冢主人看来也知道这个理论,才把这七侯之一藏在这片摩崖石刻之中。

    只是,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诸葛一辉道:“眼见为实,咱们现在就去南明山上观摩一番。据说七侯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我想罗先生如果亲身前往,或许会有些新的收获。”

    罗中夏的青莲遗笔也勉强算半个管城七侯,七侯之间相互吸引,或许他亲身前往会发生些不同的事情。于是诸葛一辉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都顾不得旅途疲惫,纷纷表示早去早好。

    这一天天气颇为不错,薄云半荫,凉风习习,间或有几束阳光自云层透射而入,远处山涧雾霭缭绕。正是个适合登山游玩的好天气,不至于太晒,也不会有雨多路滑之虞。

    魏强留在家里看守,诸葛一辉带着罗中夏、彼得和尚、颜政和十九四人,循山门拾阶而上。此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游客很少,整条山路上只得他们五人。他们穿过了写着“南明山”题字的门楼之后,便到了一汪清澈的湖池,名叫明秀湖。

    “南明山并不大,但是其间飞瀑、丹崖、幽洞、鱼池错落有致,自然情趣远胜别处。大家请看,明秀湖是个山湖,方圆只有三、四平方公里,主要水源是有一条瀑布从山壁的崖顶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宛如晴雪,所以这一条瀑布便被称为沥雪瀑。”

    诸葛一辉如同一个称职的导游,一板一眼地介绍着沿途的景致,看起来这南明山的一草一木他都已然熟谙于胸了。

    “诸葛先生,这些景点介绍能不能就省掉啊?”罗中夏心里有事,实在没心情来听这些东西。他现在一直在想的是——究竟这是否是个圈套?

    诸葛一辉正色道:“罗先生,你这便不对了。笔灵本是文人性灵,文道正途是入情入胜,与自然相互感应。这一处处景致风光,无不浸染古人感悟体仁之道,谁知哪一处与七侯有关呢?我给您介绍这些,也是有深意的。”

    被他这么教训了一通,罗中夏只得悻悻缩回头。十九轻轻挽起他胳膊,小声道:“你呀,就当作旅游不就好了吗?”

    罗中夏被她这么一挽,心情有些激荡,想起颜政之前教过的法子,搔了搔头道:“旅游的重点不是景色,而是跟谁一起旅游吧!”

    十九听了“噗嗤”一笑,抿着红唇摇摇头,拖着他朝前面山路走去。

    颜政在身后评价道:“拙劣。”

    从明秀湖往上,两侧翠竹成林,清幽恬静,夹着一道狭窄的石阶山路往山顶而去,箭状的繁茂竹叶遮挡住了两边风光,恍惚置身淡雅竹园之内。但若是仔细观察,便会发觉竹林深处竟是条条峭壁,行人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深入崎岖山涧,往往令人悚然一惊。

    很快众人走过了半山亭,远远可以望见丽水城。诸葛一辉说了些文人典故,罗中夏都没怎么听过,青莲笔也无甚回应,懒洋洋地躺在胸中。

    过了半山亭略微一转,看到山崖香樟树林之间有一处池塘,旁边碑铭写着“印月池”三字。只见凌空横出一条粗大的碧青色石梁,跨过整个印月池,如虹似桥,长约百余米,有如一条气势万千的笔挂。为数不多的几个游客指指点点,举着相机照相。

    罗中夏看到石梁之上刻有数处摩崖石刻,他能认出“半云”、“悬虹”几处大字,这些字迹深入石脉,无论勾画锋回,都苍劲有力。梁下还有几方半埋的斑驳古碑。诸葛一辉道:“这一条石梁有二十处石刻,都是历代大家留下的墨迹。这七侯之事,我觉得还得着落在这些石刻之上。”

    “这里便是全部摩崖石刻?”彼得和尚问。

    诸葛一辉笑道:“哪能呢,南明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三处,约有百十来条,一路看下来得花上一天工夫。这里的石梁,只是第一处罢了。”

    说罢他把罗中夏拉到印月湖前,逐一解说,先从题记作者的生平说起,再品题石刻笔势。这二十处石刻,他说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方完。罗中夏开始听时尚能认真思索一番,后来逐渐提不起兴趣,亏得有禅心和前一个月修炼国学的底子在,才不致于睡着。等到诸葛一辉说完以后,他如蒙大赦,急忙对十九道:“讲得真好,咱们继续走吧。”

    “你的笔灵,在这里没有什么反应吗?”十九关切地问。

    “嗯,目前还没有,应该不在这一带,我想也许去其他地方转转就有收获了。”罗中夏巴不得快点离开。

    他既然都这么说了,别人便也不好再说什么。一行人从印月池继续朝山顶走去,一路蜿蜒攀缘,时而隐入香樟古木之间,时而登到山脊之上。前后走了两个小时,累得平日里极少锻炼的罗中夏气喘吁吁,甚至连十九都不如,吃了颜政不少嘲笑。

    在罗中夏体力即将全部耗尽之前,他们终于到了仁寿寺的后院。仁寿寺位于南明山中一处开阔的山崖侧,已经非常接近南明巅峰。罗中夏以为这仁寿寺一定又有一大套典故说法,不料诸葛一辉没进寺庙,而是带着他们绕过山墙,继续朝山顶走去。

    大约又爬了十分钟,众人视野陡然开阔。只见四周峰峦耸峙,丹巅削壁,而眼前一条羊肠石路,两侧俱是山涧深堑,更是险至毫巅。然而就在这毫巅方寸之地,却拔地立起一扇高逾十几米,宽约六、七十米的巨大石壁,有如一片巨大屏风横在峰顶,堪称神来之笔。石屏四下云雾缭绕,颇有出尘之气,远处藏青色的括苍山脉连绵拱卫,实在是个天造地设的留名之地。这里便是南明山的最高峰——云阁崖的所在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