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3/4页)
儿逞能呢,它的脊椎断啦…我心中惨然。我意识到该表现得礼貌些,但我只能呆呆看着,不知所措。 最后,那只弯头剑刺进了牛的脊背,鲜血淋漓的公牛颓然倒下! 全场爆发了轰雷般的欢呼,而我的眼泪却几乎夺眶而出。愤怒在心中突破了界限,我终于忍无可忍了。小东西们赶着马,来拖死牛的尸骸。死牛古怪地仰着两只尖角,沉重的身下,沙子被拖出一道深沟。对着邻座跳起来吼叫的汉子,对着在满场快乐喊叫的观客,我默默地说:可耻!… (6) 第二头牛冲了出来。 我觉察到,自己变得心情漠然。那头牛依然漂亮,身上依然如披着锦缎。斗牛士的动作依然敏捷漂亮。只是,三回合之后,慢悠悠地那匹甲马又出场了。 在厚厚的装甲面前,奔牛送上自己的脊骨。虽然背上刺进了粗粗的锐器,但它唯有用角茫然顶去。也许没有伤到脊椎?怎能断定一定刺伤了脊椎呢?我不知为何耽于这种念头。但是牛——它把头埋在那个大皮罩里,任卑怯的胖子放肆地立在马上,又戳又捣。 离开那块方寸之地,牛明显失去了精神气力。在以后的时间里,它不过勉强地往来奔突,陪着剑士表演完他的全套勇武健美。 唯一不同的是,当它最后接受弯头剑的处刑时,斗牛士却三番五次地扎不进去。全场哄了起来。可是那根剑就是刺不准。几番重复,好不容易,杀戮才算完成。 终于大山崩颓,精疲力尽的公牛倒下了。我心里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一下子冲出了包围。震耳的欢声使我感到孤立,但我明白我不能赞美这种竞技。我忍耐着燃烧的反感,不是对邻座,而是对同伴喊道: “若是内蒙古的额吉看到了,她会哭的!…” 第六章甲马与斗牛第22节甲马与斗牛(3) (7) 艾尔-芳迪提着粉红的大capa,走到中央,对着牛的入场口,摊开那燕形的粉红布篷,挡住自己,双膝稳稳跪下。一瞬间鸦雀无声。 门嘎然开了。 又是一头漆黑的公牛冲出来! 也许,我也该公平地赞美斗牛士的勇气和美感。必须说,那天与我们邂逅的艾尔?芳迪极其出众; 艾尔?芳迪就在公牛撞上他的前一瞬,侧身翻了一个筋斗——展开的大幅capa旋转着,空中闪过一个巨大的粉红扇子。雄牛在那一霎驰掠而过,而艾尔?芳迪也在那一霎站了起来! 这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不管我怎么对斗牛怀着质疑,我必须说,我见识过的那个侧身翻——无论那危险的跪姿、那闪电的侧翻,还有那粉红的大扇形,都令人永远难忘,实在是绝了。 后来我知道了一种最赚喝彩的招式,叫做“贝罗尼卡”(veronica)——斗牛士原地不动,当牛冲来时甩动布篷顺势一个旋转,布缠在了人身上,而牛掠着布擦身冲过。 当耶稣走在受难路上的时候,据说女门徒贝罗尼卡曾用一块布,为他擦拭脸上的血与汗。这个名称就溯源于此。艾尔-芳迪也表演了这一招式,但比起他跪迎出场公牛做出的“红扇展开”贝罗尼卡就不值得说了。 这几年,北京电视台在不起眼地转播斗牛节目。我常常忍着蹩脚的解说,在夜里看它一阵。有一天,不留心地听见解说员说:“就像西班牙的球迷不该不知道劳尔一样,喜欢西班牙斗牛,就不能不知道阿尔凡迪”——我愣了一下,莫非他说的是那个见习斗牛士?接着我盯紧电视,但转播却对准了别的。 或许,那一年的见习斗牛士,如今已经誉满西班牙?那一天他一人独斗六条牛——没准那天是他的“转正”仪式?这当然在情理之中。看了多少次电视,从来没见谁能表演红扇子。 也许那一天,在格拉纳达的sol看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当代西班牙最优秀的斗牛士。那天艾尔-芳迪一人六牛,终场时,看台上白手绢如梨花乱舞。我想不用到网上核对了:他的技能和美感,超过了电视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个人。 (8) 后来我专门去看了科尔多瓦的斗牛博物馆。我的目的,是想看看展览的长矛。因为我一直想知道那牛的脊柱在甲马士刺过之后,究竟受了怎样的伤。 我还查阅了大画家戈雅(Goya)的所有斗牛题材作品。因为我曾在马德里不经意地看到过他的一张油画(Suertedevaras)。他的那张画有些奇怪:画的恰恰是一头无敌的公牛,和皮嘎朵尔的狼狈。我想在西班牙人中寻找与我类似的感受,戈雅会不会对斗牛持某种批评态度呢? 但是两项调查都没有找到支持。斗牛博物馆里挂满了牛头,如一个牛的烈士纪念馆。此外便是著名斗牛士的黑白照片。又遇到了一个雄赳赳的老者,他的做派和那天的老退役剑士毫无二致:他如沉浸在表演里,一举手一投足不忘他的男性风度。他照例骄傲而无礼,不耐烦于我们的问题。我很快就放弃了和他交谈,也没有尝试让他迎着我的话锋。 我只小心画下了那个矛头: 那是一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