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_京剧女演员退出钟鼓楼亲行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京剧女演员退出钟鼓楼亲行列 (第2/3页)

①的做法,舍得在关键时刻“出血”老赵、老佟也不至于就无所顾眷——他们同自己合作已达到驾轻驭熟的程度,跟那位“师姐”去,且得“夹生”一段…不过,澹台智珠在心里也本能地掐算了一下“萃华楼”可是甲级饭庄,要包桌的话,7个人一桌就得70元,酒水还在外;要是去了临时点菜,一是座位没有保证,二是被请的人会觉得自己小气,三是未必就能省钱…加上饭后叫出租汽车把他们分头送回去,那一百块灌片的酬金怕都不够使,少不得还要拿活期存折去银行里取个三十五十的…啊呀,李铠会怎么说呢?他那买一架日本柯尼卡牌“傻瓜”照相机的计划,难道又得推迟吗?

    澹台智珠想到这些,只觉得力不从心,不免心灰意懒起来。她蜷缩在沙发中,双手搓揉着那鹅黄拉毛围脖的穗子,恹恹地说:“算了算了,人各有志,就由他们去吧!反正团里还得另给我找人,总不能让我上不了台吧!”

    二胡和大阮一听这话,便连连摇头,争着说:“不能让老赵、老佟走啊!”“咱们得想法子拢住他们啊!”濮阳荪扬起眉毛,拔高嗓门说:“气可鼓不可泄!智珠呀,实跟你说吧,只要明儿个晚上他们到了‘萃华楼’,你就看我的吧,我袖子里揣着个‘杀手锏’哩——我把你那‘师姐’的老底儿一抖落,老赵、老佟一准叽里咕噜地回到你身边,瞧着吧!”说着从丝棉袄的袖口里抽出一方雪白的手绢来,仿佛那便是足以制胜的“杀手锏”;他用那手绢往脸上轻轻地按了一通以后,强调地说:“让老赵、老佟明儿个晚上跟咱们坐到一张桌子边上,是关键的关键!”

    正说着,李铠打外头回来了。李铠起床以后,后悔头晚上对澹台智珠的粗暴,因此表现得格外温驯。澹台智珠把中午请客吃饭的事和上午为薛家迎亲的事告诉他以后,他主动表示可以立即去地安门菜市场等处跑一圈。此刻他便是从外面采购归来。他不但从地安门菜市场买到了上好的瘦rou和难得见到的蒜苗,还从后门桥自由市场买回了一只母鸡和两条鲤鱼;碰巧又在那里遇上了卖红肖梨的,他想起澹台智珠爱吃红肖梨甚过鸭梨和雪花梨,忙为她买了三斤,加上别的一些东西。他右手中的草编筐和左手中的网兜全部胀得滚圆欲破。

    李铠进院门之前,自然看到了薛师傅、薛大娘和孟昭英,同他们打了招呼。薛大娘还嘱咐他:“我们的车这就快来了,你让智珠早点出来吧。”他满嘴应承:“没错儿!”

    谁知他一进得屋门,呈现他眼里的,却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景。

    他首先没有料到乐队的人会提前到达。再说,怎么那个最见不得的濮阳荪竟昂然在座!不是并没有请他吗?他一听说濮阳荪即将同澹台智珠合排《卓文君》,便给智珠递过话:“那个阴阳人你可别给招到家里头来!”智珠当时便发誓般地说:“我让他来算我发疯!”只是还解释了几句:“他那个人台上犯酸台下也犯酸,是让人起腻,可如今小生难找,他跟俞振飞俞老板请教过,到底唱、做上还有点功底,人其实还不是歪人。你别乱说人家,什么阴阳人不阴阳人的,传出去影响不好!”后来那濮阳荪也确实没来过他们家。怎么今天——偏偏是今天——却来了?来了还不算,看他坐的那位置、那做派!

    当时澹台智珠坐在沙发中,隔着茶几,另一边的沙发中是二胡,大阮坐在饭桌边的一把椅子中,独有濮阳荪不伦不类地坐在饭桌和茶几之间,而且把他坐的那把折椅拉得贴近澹台智珠所坐的沙发。李铠进屋时,其余三个人都不由得把眼光偏向屋门望着李铠,惟有他依然盯着澹台智珠,眉飞色舞,比着手势,在那里高谈阔论。李铠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怎能不火?

    李铠朝饭桌迈了几步“咚”地把手里的菜筐和网兜往桌上一撂。这时濮阳荪才注意到他。濮阳荪扭头望了他一眼,竟没意识到他是澹台智珠的爱人,以为他大概是澹台智珠兄弟一类的家属,连微笑一下、点个头的注目礼也未行,便又朝着澹台智珠,自顾自地议论起来:“你那‘师姐’她呀——本是个银样枪头,你可用不着犯怵…”

    澹台智珠打李铠一进屋,便意识到头上的阴云更加浓重,她该怎样向他解释?他能听进她的解释吗?

    二胡、大阮本是熟人,他们在李铠走到饭桌前时都笑着同他打了招呼。李铠眼里并没有他们,他只恶狠狠地盯住了濮阳荪和澹台智珠。澹台智珠从李铠眼里看出了雷鸣前的电光,忙从沙发上站起来,打断濮阳荪的话头,尴尬万分地介绍说:“濮阳荪,这位是我的爱人——李铠。”

    濮阳荪听了这话,圆睁双眼,立刻站了起来,朝李铠拱手致意说:“哟!敢情您就是智珠的那口子呀——小生这厢有礼了!”

    李铠真恨不能啐他一口,强忍了几秒钟,才改为瓮声瓮气地说:“你是谁呀?你到这儿干什么来了?”

    濮阳荪一听这话,方知得罪了人,刚才的伶牙俐齿,顿时变成了张口结舌。他窘得满脸红紫,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个场面。

    李铠当然早就认得濮阳荪,濮阳荪在此以前确实并不认识李铠。濮阳荪其实是个善良而胆小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受家里熏陶,从小酷爱京剧。解放前夕他正在辅仁大学上学,学的专业是化学,醉心的却是票戏。他一生不问政治,只要能过戏瘾,他便感到满足。21岁的时候,他花钱请了几位名艺人,为他在一个堂会上配戏。那是他精神生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至今回忆起来,还不禁心荡神驰。他最早学的是花旦,师法的是筱翠花的路子;后来又改攻青衣,《三堂会审》是他的拿手好戏;到解放后他干脆下了海,因为剧团里缺小生,他便又转了小生,虽说一直是给二流旦角配戏,他倒也怡然自得。“文化大革命”中因为“京剧革命”革掉了小生小嗓这个行当,他便在“样板戏”中充当零碎杂角,演个村民甲或匪军丙什么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又演上了小生,因为小生演员奇缺,他在团里的地位居然扶摇直上,近来竟有两三个挑大轴的旦角约他配戏。他忘掉了自己的年龄和经受过的烦恼,兴致勃勃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