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第3/3页)
长大的曼冗寨子了,在那个寨子里,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天华不敢多想,却又不得不想。天哪,这避风头逃跑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天华无心在复兴镇的大街和几条岔街上闲逛,也无心在鹿岛花园留恋,住了两天,他就买了张票直驱版纳。 班车越过大开河上的大桥,沿着大开河一路驶过去,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天华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公路两旁的绿色长廊之中。那完全是天华自小熟悉的亚热带傣家风光。高高的油棕树,给人感觉像要绿出油来。两条闪烁着鳞鳞波光的河流,自北向南流经大坝子的中央。河流的两岸,全是跃动着无限生命力的绿色。远远望去,只觉得那一座座山峦,上半边是青翠一片,下半边是重重碧色。那层层迭迭的绿色,正随着班车的移动朝着你扑面而来。尽管天华现在认定上海要比他自小长大的版纳好,但是看见了眼前的一切,他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他晓得这一片坝子就是著名的十二大坝中的普文坝,普文坝子和风光秀丽的勐仑坝子、南朗河两岸的勐阿坝子、优质稻米之乡勐混坝子、普洱茶的主产地勐海坝子还有勐龙坝子、橄榄坝、勐遮坝子同属于版纳有名的大坝子。到了这里,离开自己的故乡,已经不远了。 得格外小心,越是离家近,越是要留神。 隔天以后,在一个春天的和风吹拂得暖洋洋的黄昏,曼冗寨子笼罩在一阵淡淡的炊烟之中,天华走进了他的生父盛加伟居住的院坝。让天华庆幸的是,无论是走在赶墟的那条小街上,还是一路从街子上凭着少时的记忆走回曼冗,踏进曼冗寨子那弯曲的寨路询问盛加伟家新建的竹楼在哪里,都没有人认出他来。是啊,他私下掏了父亲包包里的钱,独自跑出曼冗寨子,跑到上海去寻找亲生母亲俞乐吟时,还只有十四五岁,还长着一张娃娃脸。而如今,他完全已是一个英俊挺拨的成年人。 一路之上走了二十来天,虽说比在上海时黑瘦了一点。但是,踏上云南的红土地,特别是走进版纳,和当地人比起来,他的脸庞仍是白净的,他的衣着让人看去,一眼就能认出是个外来的旅游者。几年以前,天华陪伴着马玉敏来西双版纳旅游,曾想过回曼冗寨子看一眼亲生父亲。一来是旅游团队不走曼冗这条路线;二来是马玉敏没这兴趣,她眼睛一瞪,说去看这个人干什么,我和这个人又没任何关系,要去你一个人去。让天华一个人离开团队往边境很近的曼冗寨子去,要走很长的山路,还要离开心爱的马玉敏,来回爬那些大坡,天华也就作罢了。 在弥散着干辣椒香和傣家酸香的院坝里,天华看见一个四十出头的傣家农妇在舂着啥东西,即使是从侧面望过去,天华也还认得,这女人正是阿爸娶的后妈龙桂枝。竹楼宽大的木梯上,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娃儿在戏耍着,他一步一步走近前去,用自小会讲的当地话开口问道:“这个…请问,盛加伟的家,是在这里吗?” 尽管他的声气不大,可他的突然出现,还是把龙桂枝吓了一跳。她受惊地抬起头来,停下了脚上的动作,疑讶地瞅着天华,张了张嘴,也不晓得她认出了天华没得,反正她没发出声来。 天华看清楚了,后妈龙桂枝这些年里一下子老了好多,额头上有一绺头发已经花白了,紧身上衣和筒裙都穿得十分陈旧。看她受了惊,天华疾忙笑着摆摆手,正要重复发问,身后传来一个仍还熟悉的嗓门:“你找哪个?” 天华陡地一个转身,凭声气,他已经听清,这是他的亲生父亲,但定睛看清楚盛加伟的脸庞,他还是不敢相认,这…这个脸色黝黑,满脑壳花白头发,满脸横一道竖一道刀刻般的皱纹,扎着松垮垮的头帕,佝偻着腰的老汉,难道真是他的父亲?是他,真是他,脸庞是他。天华依稀还认得。天华情不自禁地张嘴叫出一声:“阿、阿爸。” 盛加伟没说话,满脸的皱纹先牵扯着抽动了几下,继而发出了一声轻问:“你、该是天华?” “是的,阿爸,我就是天华,你认不出我了吗?”天华往父亲跟前走了一步,是想让他看得更清楚一些。 盛加伟的眼睛火花般闪烁了一下,厚实的眼睑抖动着,满脸显出惊慌的神情,嘴巴一张,手利索地往起一抬,声音发抖地说:“快,你快上楼。进竹楼去,不要让人看见了!” 天华也被父亲的声气吓得怦怦直跳,上了竹楼,坐定下来,随他上楼的盛加伟劈头就说:“你、你果真来了呀。跟你说,这些天里,街子上的公安,都来寨子上两回,打听你来没来呢?” 天华的脸色刷地一下变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