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快戽干了水的池塘 (第7/7页)
我小心翼翼地跳到地上(我怕陶卉看到我的裤裆),说:“我们走吧,去把串联接待站。” 我们俩一下子振作起精神来。 我带着陶卉胡走―会儿,居然真的找到了―个串联接待站。 但人家不肯接待我们,理由是我们没有介绍信(介绍信在召琪平身上)。在往外走时,我看见陶卉的嘴唇有点发颤,她也感觉到自己马上要哭出来了,便用牙齿一下咬住了嘴唇。重新走到大街上时,她突然变得像个孩子似的说:“我不走!我要回家…” 说着,眼睛里就汪了薄薄的泪水。 “总会有人肯接待我们的。明天我们再想办法回家。”我说。 她又跟着我,继续去找别的接待站。 天黑时,终于有―个接待站(―个中学)禁不住我们一副可怜相的诉说而答应接待我们,但同时强调:只接待我们一晚,明天白天就请我们离开。 这天晚上,直等陶卉从女生宿舍中出来告诉我她已经把铺盖卷打开了,一切都很好之后,我才回到接待站为我安排的男生宿舍里。这一夜,我混杂在一群陌生人当中糊里糊涂地睡了―觉。 第二天吃了早饭,我和陶卉又开始流狼,并寻找新的肯接待我们的接待站。临近中午时,我们在连连失败之后,在―个接待站的大院门外瘫坐下来。这个接待站极大,串联队伍进进出出,像《列宁在十月》中那所集结革命力量准备暴动的大学。大门口,虽有人把门,但并不严格。如见单人进入,守门人可能过来查一杳证件,如见―支队伍过来,便信赖地闪在―边,不再检查了。我突然看见大院前面的路边上有一杆被人丢下的旗帜,心不禁怦然一动。我跑过去,将那杆旗帜捡起,然后向陶卉招手,示意她过来。不久,一支队伍开过来了。我对陶卉说:“你别吭声,只管跟着我。”当队伍走到我跟前时,我举着旗帜插到了队伍的前面。陶卉跟得很紧。我们与那个队伍中间,竟无空隙,谁也不能怀疑我们不是这支队伍里的人。我把旗帜高高举起,迈着大步踏进了大院。 大院里很混乱,很她混饭,也很好找睡觉的地方。 我们出大院时,总把那面旗帜带上。 我们还剩四块钱。由我做主,我们竟然花了两块买了五香豆和其他―些好吃的东西。我们吃着这些东西,在大街上溜达,兴致勃勃地看着上海的风情。 有半天,我们就待在接待站里,把衣服、鞋袜都洗了―遍。 我没有第二双鞋,只好光脚坐在一张长椅上等鞋干。太阳挺暖和的,周围也没有多少人,心里觉得挺安闲。不远处,陶卉坐在另一版权法长椅上,看着椅被上的袜子和绳上的衣服。 傍晚,陶卉跟我要了一毛钱买了针和线,然后又把我的裤子要了去,把裤裆与裤脚缝好了。她的针线活很不错。 后来的几天,我们天天去外滩。因为我有―个固执的念头:这是上海最值得看的地方,邵其平也们肯定会到这儿来的。我知道这个念头很愚蠢,但却不肯放弃。我总让陶卉待在―处,然后自己吹着瓷鸟,在南京路―带的外滩溜溜达达。有时,我想:我这么吹着瓷鸟,会不会让人生疑?因为这太有点像打暗号了,太有点像地下工作者或特务接头失败后的等待了。当我感觉到有人用眼睛瞟我时,我真的觉得有人在怀疑我了。但见那人走开后,便又在心里笑话起自己的胡思乱想来,于是更肆无忌惮地吹着瓷鸟,继续溜达。 这天下午,我正吹着瓷鸟往十六铺方向走,突然听见陶卉叫:“啉冰,你听!” 我站住了,隐隐约约地听到前面有鸟鸣。但只听到一两声就再也听不到了。我把我的瓷鸟使劲吹响,并往前跑去。 前面又响起了鸟鸣,并且是许多鸟鸣! 我和陶卉都站住了,我把瓷鸟吹得更响。陶卉也不再顾及―个女孩应有的矜持,鼓起腮帮子,吹得弯下了腰。 一片鸟鸣朝我们逼近,仿佛真的有一群鸟朝我们飞来。 我和陶卉―步一步朝前走去。 一面旗帜在我们的前方飘动。 “我们的旗子!”陶卉用双手握住她的瓷鸟,望着前方。 “油麻地中学的旗子!”我看得很真切。 我们的旗子已经破烂,像烂布条在空中飞扬。 首先到达我们面前的是邵其平。他像捕捉―种稍纵即逝的幻影一样冲上来,一手抓住我的右手,一手抓住陶卉的左手。我感觉到他的手在索索发抖。我听到他在不住地说:“我不敢相信! 我不敢相信!“我也不敢相信。然而,我不能不相信:在我面前站着马水清、谢百三、刘汉林、姚三船、夏莲香… 我回到了男生中间,陶卉回到了女生中间。我和她眼中皆汪满泪水。 我第一次领会了“世界真小”的意思。 后来,我了解到,那天他们都未能上船,是两天后才上船的。因为丢失了我和陶卉,这些天他们一直焦急着,尤其是邵其平,更是吃睡不宁。因为陶卉和我,都是由家里的大人亲自托付给他的。他们也一直找我们,天天去十六铺船码头。 后来,我发现丁玫不在了,忙问:“丁玫也丢了吗?” 姚三船说:“她没丢。那天,在延安西路遇到高中部的串联队伍,那个王维―让她跟他们去北京,她就跟他们走了。” 马水清不吭声,站在一旁照小镜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觉得马水清的情绪一直不高。我从谢百三那儿又知道了―件事:马水清去他父亲那儿只待了半天,就回来了。 于是,我便常常与马水清在一块儿。 在上海,邵其平领着我们串联了半个月后,说:“不行了,该回家了,身上净是虱子…” 回到家后,我在镇上的收购站过了一下磅秤,发现体重增加了四斤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