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中短篇科幻作品_记忆银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记忆银行 (第3/5页)

竟然相信自己的脑子!可怜的人。

    有时候,他们三五成群来到我们公司的大门前,头上缠着白布带子,或静坐,或大叫,或游行,或绝食。"记忆私有化"是他们鼓吹的口号。这真让成熟理性的人发笑。

    其实,我们在心底对他们还是抱有几分同情,但出于对公司利益的考虑,实际做出来的行动,便是报警。警察都是日本人或者日籍华裔人,他们来了,就把"顽童"们抓起来,这次也不送回精神病院了,而是通通流放到一个名叫台湾的岛子。

    每次,看着警车装着他们(像装阉猪)呼啸而去,我们都要装作那些想要偷窃我国宝贵的记忆财富的美国强盗一样,面无表情地摊摊手,耸耸肩,说上一句:"没有办法,这就是中国。"

    【六、绿匣子】

    是的,这就是中国。永远也没有办法。你要知道,在历史上,我们就一直在为着消除健忘症而作着不懈的斗争。有了记忆银行,这样的问题才最终解决了。所以,怎么允许有人来破坏这项成果呢?

    但"记忆顽童"有时也在我们内部出现,这就尴尬了。

    比如说,有一次,我刚刚在可乐瓶里上完厕所,正准备投入紧张的工作,一抬头,忽然看到同事老古伏在桌子上做着一件什么事情,看到我朝他张望,他慌慌张张把一个绿莹莹的金属家伙塞进了抽屉。

    太晚了。我已经看清了那个东西。

    "老古,你、你有绿匣子?"

    "你、你都看见了。"

    "我不是故意的。"这不像我应该说的话。

    "那么,你要告密吗?"他的声音在颤抖。

    "我还没有想、想好。"

    "你不要告密。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把它借给你用一段时间好不好?这东西可不容易弄到手。"

    理智告诉我必须马上离开,去报告日本人,让他们把老古流放到台湾。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这样做。绿匣子是人人都知道却人人不说的秘密,我们还在警示教育材料上看到过它的照片。谁都不提它,因为它是一个禁忌。这回我是第一次目睹实物,好奇感压倒了恐惧。

    "别逗我。我可不需要。"我尽量用平静的语调说。"你为什么要使用它?你也是记忆私有化运动的成员吗?"

    "我不是。真的不是。"他都要急哭了。

    "那你干嘛要这样?"

    "不为什么。有一次我出差,他们在路边向我推销这玩艺。"

    "这是犯法的。"

    "我明白。其实我也很害怕。但我又很想知道,这世界以前到底是什么样子。八年抗战,中国到底战败没有。那场饿死人的大饥荒究竟有没有发生过。他们说元首是个强xx犯,这是真的吗?这些年里,我脑子里一片糊涂。"

    "记忆银行不是就在西藏吗?我看你真的是糊涂了。"我两腿直哆嗦。

    "我怕冷,也头疼缺氧。再说我也没有钱买火车票。"

    我默然。老古十年前离婚了(比我早八年,在健忘的年代里你永远无法保持婚姻形态的稳定)。老古活得昏昏噩噩,腰包都被妓女掏空了。他真的没有钱去西藏了。所以,他才买了这玩艺。但这东西真的可靠吗?购买前的记忆空白怎么弥补呢?我怀疑老古永远也无法知道他所说的那几件大事的真相了。真的还不如去记忆银行呢,三个回忆也毕竟是回忆。我可怜地看着他。

    "其实我也就是聊以自慰。我没有钱买一级品。"老古从眼神中看出了我对他的可怜,申诉一般地说。

    他哆嗦着打开抽屉,把那个东西取出来,递给我看。那是一个巴掌大的长方形金属玩艺(上面没有日本厂商的标识),一端有几根金属导线和两个"猪嘴"接头,可以附着在太阳xue上(这与记忆银行的头盔不同)。老古说他的大脑也经过了手术处理,皮层上私埋了一个电极,从技术上讲,这个电级与政府制造的其实大同小异,惟一的区别是,记忆蕊片不用交给中央记忆银行保管。总而言之,绿匣子是一个由私人掌握的便携式记忆转储器,可以随时进行脑描记,并能通过普通录相机把记忆深处的事件播放出来,使主人了解到自己以前都干了什么。有了这个替代品,便不用每个冬天去中央记忆银行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法产品。

    我心情复杂地看了一阵,把绿匣子还给了老古。

    【七、黑市买卖】

    一个月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让老古带我来到买卖绿匣子的地下集市。在广西天坑的阴影里,我们见到了几千处窝棚。

    窝棚自然也是一种建筑物,它与西藏阿里的那幢九十九层大楼有着天壤之别。记忆也可以在窝棚里酿造出来,这体现了人类的另一种智慧。但怎么会是在广西?

    无数的人们在快活地忙忙碌碌。从表面上,你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黑市。你也想像不出,在记忆银行一统天下的中华帝国,竟然有这样的一方世界存在并高效地运转。你会觉得,它后面一定有着来头不凡的保护伞。从形式上看,小贩们出售的也都是合法产品:鞭炮、手纸、GPS和《中国正史》。但是,当我们在那里逡巡了一阵后,便有一些模样猥琐的家伙凑了上来:"嘿,嘿!黑,黑!"我注意地看了看,他们头上没有缠白布带子。他们看上去的确挺"黑"的。

    "怎么卖啊?"老古有些经验。

    "一分钱一分货,看您要哪种了。"一个长得像头獐子的家伙用南方话说。"有每秒记录十二万亿个神经脉冲的,有七万亿的,最次的也有两万亿。区域定位从二毫米到纳米级以下。价格从五万元到九千元不等。人民币哟。真有心还可以便宜。"

    "不会是假冒伪劣产品吧?"我胆战心惊地问。

    "瞧您说的这话。这样的货,您听说过我国有过正品吗?没有正品,又哪来的假冒伪劣?您放心好咧。都是美利坚共和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技术。人家在越南和缅甸装配好了,我们再通过地下渠道转运过来。"

    美国?硅谷?地下渠道?我吓了一跳。老古怎么事先没有告诉我呢?这怎么可能呢?是谁在与美国人暗中勾结呢?这预示着什么变化呢?在这方面,我实在没有发言权。不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