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班子_第四章陷入严重的仕途危机-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陷入严重的仕途危机-4 (第5/5页)

这个时候,他也比其他常委更忙。普天成一边提醒自己少喝点,一边又拿张华泉和于川庆的关系瞎琢磨,于川庆居然给张华泉做了长达十年的地下表妹夫,人世间的事,真是滑稽得很。

    酒喝得差不多了,于川庆也不敢恋战,就想出一招,让大家讲段子,按规矩,谁讲得不好,谁喝酒。黄丽英第一个响应,每次饭桌上,黄丽英的段子总能笑倒一片人,她是天生的幽默高手,讲的段子含而不露,颇耐人寻味。普天成这方面是弱项,他天生不具有幽默,加上对那些涉黄的段子有一种本能的过敏,轮到讲段子这个环节,他必输无疑。黄丽英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是市长到山区检查计生工作,发现这地方超生严重,就在群众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讲:“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成长的小树苗,但你们不断超生,将来有什么后果?”一位村妇不假思索就站起来,回答市长:“绿化祖国。”人们哄堂大笑。黄丽英还不过瘾,接着又讲,市长又到了另一个村,这个村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很好,非但没超生,人口比例还连年持续下降,后来才知道,这个村近亲结婚现象严重,生了孩子老是怪胎,吓得村民们不敢再生了。市长想讲讲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就召集会议,会上他问一老实巴交的小伙子,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小伙子脸红了半天,最后小声说:“都是亲戚,不好下家伙。”

    众人又是一片笑。黄丽英算是过了关。

    杨馥嘉自然也难不住,以前是男人拿段子欺负女人,让女人出丑,现在反过来了,女人讲段子,比男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杨馥嘉居然讲了一个和尚跟尼姑的段子,说一座山上住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他们住对门,尼姑养了一只黑色的鹰,这天尼姑闲着无聊,就想个法子捉弄一下和尚。她趁和尚不在,偷偷把和尚屋里舀水的瓢,装水的桶,种地的叉给藏了起来。和尚回来发现不见了东西,心里琢磨定是尼姑藏起来了,于是就跑到尼姑那儿把她的那只鹰身上的毛拔的一根不留。尼姑发现后伤心极了,跑到和尚家里大声嚷嚷。杨馥嘉讲到这儿忽然不讲了,于川庆问她,为什么不讲?杨馥嘉说不能讲,再讲,各位就吃不下饭了。普天成知道这个段子,后面实在有点那个,就遮拦说,不讲也行,算过关吧。于川庆说不行,讲一半怎么能过关?杨馥嘉说你真想听啊,于川庆说当然想听。那好,你把耳朵对过来,我讲给你一个人。于川庆真就把耳朵对过去,杨馥嘉嘀嘀咕咕一阵,于川庆就笑得前仰后合,泪从眼出。普天成也跟着笑了,只有黄丽英傻呵呵的,不知道他们笑什么。普天成对黄丽英耳朵上,问你想不想知道?黄丽英说当然想啊。普天成说尼姑骂的是:“你怎么这样,你要‘瓢’就‘瓢’,要‘桶’就‘桶’,要‘叉’就‘叉’,干嘛拨我的‘鹰’毛!

    黄丽英笑得身子都弯了,末了,轻轻擂了普天成一拳:“秘书长坏。”

    “这是你们讲的,怎么反倒怪起我来了?”普天成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段子算是让气氛到了高潮。

    轮到普天成,他怎么也讲不出来,于川庆正要给他罚酒,普天成的手机忽然响了,接起一看,是秋燕妮发来一条短信,问他晚上有没有空,想请他吃夜宵。普天成回复说没空,关了机,忽然就想起秋燕妮曾经给他发的一条短信,心中一笑,将短信稍做加工,讲成了段子。

    一樵夫在深山中偶遇一苦行僧,便与其闲聊起来。樵夫问:不知大师在此清修多少时日了?僧人说:约有三十个年头了。樵夫纳闷:大师清修如此,不知一个月仍会动情几次?僧人笑答:贫僧功力尚浅,一个月仍会动情三次。樵夫长叹一声:大师果然已非凡人,在下佩服佩服!僧人双掌合十:哪里哪里,一次十天而已…

    语毕,举座皆笑,江海玲更是笑得花枝乱颤。

    这顿饭吃了将近三个小时,杨馥嘉和黄丽英都是聪明人,知道晚上张华泉还另有安排,女同志掺和久了不好,便主动告辞。于川庆也不挽留,说今天就到这儿吧,真是舍不得让你们走。杨馥嘉故意道:“我们再不识趣,有人会不高兴。”说着,意味深长瞅了江海玲一眼。江海玲酒也多了,脸颊红扑扑的,煞是诱人。普天成瞟了一眼,竟心猿意马起来,可见诱惑无处不在。黄丽英边拿包边道:“我们女同胞先回避,下面的节目继续,两位领导今晚一定要尽兴啊。”

    江海玲和张华泉楼下送两位主席的空,于川庆忽然拿出一张卡:“这个你拿着吧,华泉的一点意思。”

    普天成一惊:“你这是做什么?”

    于川庆笑笑:“拿着吧,不会出事的,华泉这人我还是了解。”

    普天成说:“无功不受禄,你快收起来。”

    于川庆说:“拿出来的东西,再放回去,你让我怎么想?再说,华泉的事已妥了,有人替他张罗,我们只当装不知道。”

    普天成哦了一声,脑子里忽然闪出化向明那张脸来。

    官场的可畏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背后站着谁!其实这也是官场的可敬之处,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玩起来就太没意思。但是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顺着任何一条细小的河流,都能找到它的源,这源说穿了还是权力。正如那件陶,不管有多神秘,总有人会探到它的源。普天成忽然就想起陶器底端那个字来,那字叫“度”是北京专家拿着显微镜反复观察才断定的,普天成看了它多少年,居然没发现下面有字。

    “度”世间万物的奥妙,不就全在这个“度”字里吗?你度他,他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家讲度,道家讲度,芸芸众生,无不在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