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六昭十三年 (第6/8页)
使聘也。讲习上下之礼,在于等差,故使朝也。示可畏之威,在于众聚,故为会也。昭明德之信,在于告神,故为盟也。自古以来,遵行此法,未之有失也。国家存亡之道,恒由是兴,为之则存,废之则亡,存亡起于此也。今晋以先王之礼,主诸侯之盟,惧诸侯之事有不治理者,奉承齐盟所用之牺牲以来至此,而布诸齐君,求终竟盟约之事也。君言曰:“今余必废之,何齐盟之有?”必如此语,唯君自图谋之。寡君闻君之命矣!言晋知齐必背盟,即欲与之战。 ○注“业贡赋之业” ○正义曰:下句覆述此事云:“岁聘之志业。”每年聘者,所以共贡赋耳。知此业者,是贡赋之业也。下又云:“志业于好”说聘事而谓之好,则好谓交好。诸侯、天子虽尊卑不同,亦是交好。然则有事者,谓有交好之事也。不经者,经训常也,谓交好不常也,或聘不以时,或贡赋不充,是不常也。 ○注“威须”至“义著” ○正义曰:昭亦明也。昭为昭告神祇,明谓信义明著。言会虽示威,威犹未著,必须昭告神明,以要束其心,而后天子信义始得明著于天下矣。 ○注“信义”至“不成” ○正义曰:杜以信义不明,威无可畏,则是弃威也。不畏威则礼不行,是弃礼也。无礼则无经,无经则无业,故百事所以不成。刘炫以此传四文皆缘上事而致下事,其上则事、业、礼、威,所致则经、序、共、明。传既言“不明弃共”自然当云“不共弃序”“不序弃经”“不经弃事”今杜云“不明则弃威,不威弃礼,无礼无经,无经无业”以杜违背传文而规杜失。今知刘义非者,杜以“不明弃共”“不共弃序”“不序弃经”“不经弃事”自是传文分明。但传云“百事不终”明知非徒“弃共”、“弃序”其威礼亦弃也。杜与传共为表里,非是违传。刘不解杜意,妄为规过,谬矣。 ○注“志识”至“职业” ○正义曰:志是记识,故为识也。岁岁使于天子,所以献其贡赋,令诸国各自记其职贡,是脩其职业也。 ○注“三年”至“之序” ○正义曰:间朝者,据聘为言也。既云岁聘,因从聘岁为始,更间一年乃朝,故知间朝是三年而一朝也。“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与下注“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皆庄二十三年传文也。 ○注“十二”至“之下” ○正义曰:显、昭、明三字,皆为明也。十二年而为一盟者,大明黜陟之法,诸侯之有明德者,表显升进之于此盟,以光显诸侯有昭明之德者。告誓神明,所以昭明王之信义,以示黜陟必有信也。计此十二年间,凡八聘、四朝、再会、一盟方岳之下也。《尚书·周官》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如彼文,六年五服诸侯一时朝王,即此再朝而会是也。此传之文与《尚书》正合。杜言巡守盟于方岳,暗与彼义符同,明此是周典之旧法也。而《周礼》之文,不载此法。《大行人》云:“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先儒说《周礼》者,皆以彼为六服,诸侯各以服数来朝,与此传文无由得合。先达通儒未有解者,古书亡灭,不可备知。然则《尚书·周官》是成王号令之辞,《尚书》之言定是正法,《左氏》复与彼合,言必不虚。《周礼》又是明文,不得不信。盖周公、成王之时,即自有此二法也。又《周礼》每岁壹见,唯言贡物,何必见者即是亲朝,各计道路短长,或当遣使贡耳。先儒谓彼为朝,未有明据。《大行人》又云:“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巡守之岁,《周礼》同于《尚书》,六年一朝,《尚书》何以违礼?又《大宗伯》云:“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以为时见“无常期”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合诸侯而命事焉”“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谓之殷见。郑以时见无常期者,出自郑之意耳,非有明文可据也。“殷见”是此“再会而盟”“时见”当此“再朝而会”未必即如郑说“时见”为“无常期”也。盖此传及《尚书》是正礼也。《大行人》岁壹见者,是遣使贡物,非亲朝也。今此上聘朝会,虽以为诸侯于天子之礼,然诸侯相朝亦当然也,故云“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其“昭明于神”虽天子于诸侯之礼然,王官之伯及霸主亦得与诸侯为盟,故晋为盟主,以此告齐,令齐受盟也。必知此朝聘文兼诸侯者,以《释例》引“明王之制”八聘四朝云:文襄之制,因而简之,三岁而聘,五岁而朝。以诸侯为文,明岁聘间朝兼诸侯相朝也。知盟年朝会俱行者,以传云“再朝而会”云云,故知盟年朝会不废也。又云“岁聘以志业”不言再聘以行朝,故知朝年不行聘礼。但以朝聘君臣不等,盟会敌礼相当,故朝年不行聘,盟年得有朝会。知有盟者,传云同盟至故也。○“小国言之” ○正义曰:申上不用寻盟之意也。其意是小国言之,可不可则大国制之也。大国谓其须盟,言已不敢违也。 不可以不示众。”八月,辛未,治兵,习战。建而不旆。建立旌旗,不曳其旆。旆,游也。○旆,步具反。 [疏]注“建立”至“游也” ○正义曰:《释天》云:“缁广充幅,长寻曰旐,继旐曰旆。”郭璞曰:“帛续旐末为燕尾者。”然则旐谓旂身,旆谓旂尾。旆缀于旐,本是相连之物,非别体也。而不曳其旆,当缠继于干头。盖如《礼记》所云:“德车结旌”也。《释天》又云:“练旒九。”《周礼》所谓九游、七游,游即是旆,故云“旆,游也”然郭氏既云旆继于旐,今之燕尾即旆是旐末。然天子十有二游,并属于一幅之广,于理不可,盖游数多者,旁缀于縿,如今之旗是也。其军前之旆,如郭璞之说。 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军将战则旆,故曳旆以恐之。○复,扶又反。恐,丘勇反,下并同。 [疏]注“军将”至“恐之” ○正义曰:本作旆者,为舒而曳之,以为容饰。结之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