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秋左传正义_卷五十五定五年尽九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五十五定五年尽九年 (第2/8页)

伪反,下“为身”同。厌,于盐反。遂逃赏。王将嫁季羋,季羋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锺建负我矣。”以妻锺建,以为乐尹。司乐大夫。○远,于万反。妻,七计反。

    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洩。脾洩,楚邑也。失王,恐国人溃散,故伪为王车服,立国脾洩,以保安道路人。○脾,婢支反。洩,息列反。

    [疏]“王之”至“脾洩”○正义曰:王之在随也,国内无王,子西以民无所依,恐其溃散,故伪为王之车服,以安道路之人,国于脾洩之地。于时子西盖假称王矣。

    闻王所在,而后从王。王使由于城麇,于麇筑城。复命,子西问高厚焉,弗知。子西曰:“不能,如辞。言自知不能,当辞勿行。

    [疏]“问高厚焉弗知”○正义曰:子西问由于所筑麇城高厚几何,由于不知。董遇云:问城高厚丈尺也。本或有小大者,涉下文而误耳。○“不能如辞”○正义曰:敢为不敢,如为不如,古人之语然也。僖二十二年传云:“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经传之文,此类多矣。

    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对曰:“固辞不能,子使余也。人各有能有不能。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曰:“此余所能也。脾洩之事,余亦弗能也。”传言昭王所以复国,有贤臣也。○袒音但。

    [疏]“城不”至“何知”○正义曰:王肃断“小大何知”为句,注云:“如是小大,何所知也?”张奂《古今人论》云:“子西问城之高厚小大,而弗知也。子西怒曰:‘不能则如辞。能之而不知,又何知乎?’”张奂引传为文“小大”上属。杜虽无注,盖与张同。

    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役也。三年鲜虞获晋观虎。

    【经】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游速,大叔子。)

    二月,公侵郑。公至自侵郑。无传。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称“行人”言非其罪。○犁,力兮反,又力之反。

    冬,城中城。无传。公为晋侵郑,故惧而城之。○为,于伪反。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无传。“何忌”不言“何”阙文。郓贰于齐,故围之。○郓音运。

    [疏]“季孙”至“围郓”○正义曰:郓是鲁邑,辄曰围之,必是郓邑叛也。三传并无其事,不知何为而叛。明年齐人归郓,是叛属齐也。

    【传】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

    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胥靡,周地也。周儋翩因郑人以作乱,郑为之伐胥靡,故晋使鲁讨之。匡,郑地。取匡不书,归之晋。○为,于伪反,注同。儋,丁甘反。翩音篇。

    [疏]“讨郑之伐胥靡”○正义曰:下注云“郑伐周六邑,在鲁伐郑取匡前”而此独云“胥靡”者,此时须显侵郑之意,故言“讨郑之伐胥靡”略言之也。但郑伐周事,须从下文戌周发之,故传文乃逆指下事为次也。

    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阳虎将逐三桓,欲使得罪于邻国。舍于豚泽。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弥子瑕,卫嬖大夫。○豚,杜孙反。嬖,必计反。公叔文子老矣,文子,公叔发。辇而如公,曰:“尢人而效之,非礼也。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卫文公之鼎。○难,乃旦反。成之昭兆,宝龟。

    [疏]“尢人”至“非礼”○正义曰:入其国门,非也。追伐其师,亦非也。尢其非而复效之,为非礼也。下云“效小人以弃之”即云“天将多阳虎之罪”则公叔文子知此出入卫,明是阳虎之计,非鲁公使然。“尤人”谓尤阳虎也。○“文之”至“昭兆”○正义曰:贾逵云:“舒鼎,鼎名。昭兆,宝龟。”杜依用之。盖卫文公铸此鼎也。其名曰“舒”不知其故。“成之昭兆”成公新得此龟,盖以灼之出兆,兆文分明,故名为“昭兆”

    定之鞶鉴,鞶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鞶,又作盘,步丹反,又蒲官反。鉴,古暂反。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为质,求纳鲁昭公。○质音致,注同。此群臣之所闻也。今将以小忿蒙旧德,蒙,覆也。无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大姒,文王妃。○大音泰。姒音似。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止不伐鲁师。

    夏,季桓子如晋,献郑俘也。献此春取匡之俘。○俘,芳夫反。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虎欲困辱三桓,并求媚于晋,故强使正卿报晋夫人之聘。○强,其丈反,注同,下皆放此。

    [疏]“阳虎”至“之币”○正义曰:聘礼者,诸侯使卿聘邻国之礼也。执圭以致君命,执璧以致享币。其于夫人,则聘用璋,享用琮。聘君与夫人,一使兼致之,夫人不别使也。传言“报夫人之币”则晋之夫人尝有聘鲁者矣。礼法,夫人不别遣使,则晋之夫人聘者,亦为晋君来聘也。经无其事,盖遣大夫来聘,名氏不合见,经故略之也。不言报晋君,唯言“报夫人”者,桓子如晋献郑俘,即亦报聘晋也。桓子报聘,即亦得报夫人也。但阳虎欲困辱三桓,又欲求媚于晋,既使桓子报聘晋君,又别遣正卿报晋夫人,所以困辱三桓而重晋礼也。

    晋人兼享之。贱鲁,故不复两设礼,明经所以不备书。○复,扶又反。

    [疏]注“贱鲁”至“备书”○正义曰:若桓子特为献俘,懿子专为报聘,则经当两书“如晋”不合共文;晋人亦当两设享礼,各待一客。今乃桓子聘晋君,懿子报夫人,则似共为一使,若宾与介然,故晋人兼享之。贱鲁,故不复两为设礼,传言此者,明经所以不备书也。“不备书”谓不各自立文,两书“如晋”也。若然,文十八年“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亦是经不备书,而怪此不备者,彼传言“惠公立故,且拜葬也”则是鲁并命二卿,今行两事,虽各有所主,而受命俱行故宜共文书之。此则桓子献俘,并亦报聘,一卿足以兼之,懿子不须行矣。阳虎强使之行,乃是从后而去,去时不同受命,宜当别书“如晋”止为晋人所贱,故经不复备书。正以传言强使懿子报夫人之币,知桓子报晋君矣。传言“兼享之”知其不应兼矣,以此明二人不同受命,宜应别书,略而不备书耳。

    孟孙立于房外,谓范献子曰:“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称先君以徵其言,若欲使晋,必厚待之。

    [疏]“孟孙”至“先君”○正义曰:懿子之意,不为阳虎求官,欲使晋人知阳虎专权,为国所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