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中篇作品_小篆战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篆战争 (第5/6页)

才是最让他感到伤心而屈辱的。孔夫子说过吾不如老圃,但那只是局限在稼圃这个专业,如果老农老圃跑过来讲仁说义,只怕老夫子就要气得拿拐杖去敲他们的头了。

    同样的道理,国学,这是孔鲋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容忍这种漠视,专家也是有自尊心的。略微怔了怔,孔鲋突然大吼一声:“我们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如今古礼尚未复,文字倒先被荼毒了。我坚决不承认小篆简化字!天下有学之士,也坚决不会承认。”

    不待别人发言,孔鲋拂袖而去,儒门弟子除了叔孙通都跟随着后面。叔孙通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今天他必须得在师门和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了。李斯端跪在原地,命令守殿士兵打开门,让他们离去,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听证会结束后,皇帝陛下要改革文字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个消息被转换成了至少七、八种写法,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在几乎每一个都邑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儒家的态度最为激烈,孔鲋与叔孙通的辩论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严格来说并不完整,因为李斯的提问部分被删掉了——各地的儒门弟子无不奔走相告,如丧考妣。儒家子弟普遍认为,小篆是暴秦为了毁灭商周文化的大阴谋,然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这种文化传承的唯一拯救者,每个人都充满了使命感,这让他们激情勃发。

    孔鲋曾经站在邯郸的街头,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声疾呼:“当秦王要统一六国的时候,我不是兵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要把货币统一时,我不是商家,所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当秦王废除分封制、改郡县的时候,我不是贵族,所以没有站出来说话。现在,当他打算把祖先的文字也改成邪恶的小篆,已经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其他诸子百家的态度不尽相同。墨家欣然接受了改革,他们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反战标语和横幅,文字的简化可以让抗议和游行准备的更快;阴阳家们的反应也还算正面,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五行终始说”理论的流行程度,小篆印刷的普及读物显然受众会更多一些;法家和农家最兴奋不过,刑律和农书不必每次都要再版七种译本。一名成都的胥吏可以轻而易举地查阅大梁的官司卷宗,而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农民,可以共享同一版的历书了。

    六国的贵族们保持着沉默,他们对这次改革不屑一顾,并认为是对古老传统的最大冒犯。在写给彼此的信中,他们变本加厉地开始使用更为古老的字体,并派人去搜集各种三代青铜器,把上面的古老字形拓下来,越繁复越好。这被视作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贵族甚至联合儒生掀起叛乱。他们打出“不复古,毋宁死”的旗号,并把暴秦试图消灭的六国文字纹在身上,以表示文化传承与自己血脉相连。许多人在纹身过程中感染而死——这是没办法的事,六国文字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一个字都需要在数寸的皮肤上纹至少几十道线段。

    至于那些老百姓和商贾,他们全都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在这一场斗争中保持中立。始皇帝慷慨地拨下一笔款子,在各地兴建公塾和庠序,要求每一位平民至少要认识两百个小篆字,学会书写其中的五十个。“始皇陛下万岁”、“小篆是天道”、“我自愿”三句话列为必修课,写会一句,就可以奖励一斗米或者两只鸡。

    这些奖品都是由商人们赞助的,作为交换,朝廷允许让全面推行小篆的时间推迟三年,以便于让他们把大篆时代的存货都卖光。商人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希望能对主动使用小篆的商家实行减税或者退税,朝廷答应了,并设置了一系列富有文化气息的爵位犒赏他们,诸如好学男、识字伯、扫盲侯之类,象卓氏这种大商户,还能被授予文抄公这样的荣衔。少不得又被儒生们和贵族痛骂僭越。

    朝廷对小篆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打击了一批人,也鼓励了一批人。一些比朝廷更加激进的团体出现了,他们——大多数是下级书吏——嫌小篆写起来还是麻烦,偷偷作了进一步简化,把贵族们引以为豪的“风雅”圆转笔触统统改成了硬折,这样更方便刻写。儒生与贵族们对这种行径更是嗤之以鼻,轻蔑地把这些称为“只有下贱奴隶才会书写的粗俗字体”于是书吏们索性把这种字称为隶书。

    在这种局势之下,孔鲋心情变得糟透了。

    他已经成功地在秦帝国内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儒生们把印着小篆的竹简堆到一起噼噼啪啪地烧掉,然后秦军士兵把儒生也抓到一起呜呜哇哇地烧掉。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交换比越发显得不合算。毕竟竹子要比儒生要多,而且要便宜。

    在游说贵族叛乱方面。他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贵族们态度们相当不错,辱骂小篆和始皇帝的花样不比儒生们少,两股势力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在叛乱中各司其职。儒生负责意识形态和学术上的批判,贵族们负责居高临下的嘲弄,只是没人负责具体的叛乱实务。秦军的镇压部队只需要用枣核把耳朵塞住,就可以轻易灭掉他们。

    孔鲋曾经找到过一位楚国大将的遗族,希望能够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都传授给他。想不到那个小孩子只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再理睬他了,反倒捧起一本小篆体的兵法书读得津津有味。孔鲋很伤心。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任由这种风潮下去,国将不国呐…唉,看来,我们要调整一下斗争策略了。”

    孔鲋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边,院子里的弟子们很忙碌。一部分弟子把一条条束修挂在廊外风干,自从小篆开始推行以来,儒门的学费也开始大幅减少。许多家长都把自己孩子送去公塾,因为朝廷招收官吏的考试要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