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之一一零论天下 (第3/3页)
鼎器之上。以因应种种新的形势。 高拱读到此处。汗流浃背。心道:“李哲真是要变天了!真是要变天 是如此施为。怕是比王莽王安石更加的祸乱天下!然也赞成改革。但他的改革只是要微调。并不是要做出如此彻底的革命! 然而再读下去。他才发现最厉害还在后头! 李彦直讲的“第三事”竟是要改革当前的官制!而且他要改的还不是细微末节而三个最敏感的重症所在: 第一是要改革财权的审计制度。引入新的统计方法。对全国财政与的进行一轮新的梳理; 第二是改革司法。要把的方上的政务权与司法权-离开来。在县令之外另设法官专管一县之法务; 第三条改革内容则是涉及到中央内阁的成员的选。原来明朝的内阁制度虽然已行百年之久。却仍是约定俗成形成的官场“潜规则”内阁大学士在名份上仍然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部分人能够权倾朝野全靠权谋自蒙古南侵以来。内阁的权大到无以复加但也没有明确的成文法确保其的位。李直认为天下要想长治久安。就的形成内阁首辅新的成文的任命制度任命限期和监督体系。并建议将如何监督大学士也提上议事日程。 这封书信读完后竟渗满了高拱的汗水。其实李彦直所提议的这些变革。在民间…尤其是东南沿海已有相当的现实积累。 比如“科举改革条”自开海以来。东南的学术便蓬勃发展。对各种新学在开明士子中都十分风行。只是因不列入科举条目。研究这些学问的新秀们不免被老学究们批评为“不务正业” 又比如财权审计与县级政务法务-立。在大明的新疆土如大员南洋的。市舶司总署所在的上海都已经在实行了。 大明的制度与立法远赶不上现实的变化。即便如徐阶高拱等顶级官僚。对这些已经产生的变革也讳莫高深中央官员对李彦直影响下东南的政务变化财变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做。不敢说。以免触动整个大明立国根基。 至于内阁成员的选。首辅大的去就。更是因循着“规矩”而不敢明确的提出要将些官场现状成明文法实行来。这两任的首辅徐阶高拱架空了帝在许多大夫心中仍然是一种“变态”而非“常态”皇帝在成文体制上和士民的心里仍然是权力的最高象征人心既存此念。则只要一变化。朱明皇帝的权力随时都会复辟。而且一定会来的猛烈非常 但李彦直这时却要破这层窗户!要告诉全天下首辅执掌国政乃是“常态”而非“变态”这便几乎要在义理上推翻朱明皇朝的合法性了。 高拱读罢此信。竟然产生了要赶紧将此信烧掉的冲动。但他还是忍了下来。对于李彦直的提议。他心中充满了矛盾。 他毕竟有着为国为,之心。从这封信中他看到李彦直的思路毕竟比自己还要开阔多。看到了李彦直在国事面前的诚心。看到了这个国家若按照镇海公的建策进行改革。或许会变的更加美好。 但他又毕竟是一个派官僚。对于这些新变化感到害怕。不只是害怕自己会在这场新的变化中失去权势。更是害怕国家会在这场大变化中陷入混乱。甚是四分五裂。就如大汉朝一般。经过王莽的胡乱改制以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前途去路。究竟该去何从?高拱心中没有答案。 居正李春芳在旁边处理政务。偶尔抬头瞥了他一眼。却都不过来打扰。高拱忽然脑中灵光一闪:“了。我何不如此?”原来他忽然想起。何不将这封信内容散播开去。这个念头一动之后。他便越想越觉可行。越想越觉的是一招妙招。他已预料到这信的内容一旦传出。势必会在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 若是朝野拥护李彦直的建议。那高拱就不妨顺势而行。既益国事。亦可收此大功。毕竟高心中也不是一定要和李彦直作对。如果合作而对国家对自己都更加利的话。那合作也无妨。当然。若是朝野对李彦直的提议口诛笔伐。那高拱也可借着这股力量李彦直倾倒。不过他已决定。即便倾倒了李彦直。对这封《报高阁老书》中的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缓缓实行的。 他微微一点头。便呼张居正李春芳道:“叔大。你们且来瞧瞧。镇海公提出了好大的谋国之略呢!” 居正和李春芳对望了一眼。站起身来。从高拱手中接过那封沾满了高首辅汗水的书信。一拿着一边观看。 两人都有一目十行才。只扫了眼。李春芳便吓的差点跳了起来。放脱了信惊道:“这…这…镇海公竟作如此惊人之论!这…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