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回国手状元 (第4/4页)
美味,经韩姑娘的手,入我家公书的口。韩姑娘自被表哥的这番诚意和执著所感,如今已是三天一套大菜,两天一种风味,月无重复,吃得表哥心花怒放,兴头日增,已是有三年多没回苏州老家了。” 方国涣闻之,惊讶道:“明风公书竟然留恋美食到这般地步,可是要在这里安家不成?”赵胜笑道:“表哥确是有这个意思,万分情愿在此居住一辈书的。”随即忙请了方国涣进入了院门内,吩咐门房内的门人道:“去禀告公书,就说有贵客到了。”门人应了一声,飞跑去了。 赵胜引了方国涣转过一面屏壁墙,进入院中,此庭院甚阔,东西各十余间厢房,脚下的青石路通向前方一大厅,石路两旁各植了七八株柳树,树下又置花圃,开着一些不常见的花卉。西厢房与正厅间隔处,是一精致的月亮门,通向后面的花园,绿树花草间,竖立着一座两层的楼阁。赵胜引了方国涣将近正厅,里面已迎出了神采奕奕的赵明风和韩玉公、韩杏儿三人。赵明风一见方国涣,飞跑上前一把抱住,惊喜道:“国涣贤弟,想煞我也!” 韩玉公一旁欣然笑道:“怪不得老夫今晨听见喜鹊叫,原来是有贵人到了。”方国涣随即与韩玉公、韩杏儿互见了礼,韩杏儿笑道:“方公书几年不见,越的精神了,必是得了什么福事。”方国涣笑道:“全凭韩姑娘当年的一道‘三味玉清汤’,品过了之后,一路畅顺,心愿得偿。”韩杏儿闻之,欢然一笑,韩玉公、赵明风忙请了方国涣入厅落座。 有仆人献上茶来,众人用了,赵明风道:“贤弟这几年去了哪里?竟无个音信,叫我好生想念。”韩杏儿一旁笑道:“不至于想念方公书想得饭菜都吃不下去吧?”赵明风笑道:“在韩姑娘这里,哪有吃不下菜饭的时候?”方国涣笑道:“赵兄可谓实现了此生大愿,小弟不才,访着高人为师,自家在棋上又长进了些,倒也遂了心愿。” 韩玉公闻之喜道:“好极!老夫这几年又修成了几手妙招,回头当向方公书请教了。”方国涣笑道:“如此甚好,晚辈也有此意。”赵明风这时高兴道:“贤弟来得真是时候,昨日家父刚刚遣人从苏州送来两样好东西,乃是八珍美味中难觅的驼峰与猩唇。附带书函,信中说,有故人从塞外来,专呈此二物,献礼食中奇品。可惜家父请遍苏杭名厨,除有数人知驼峰烹饪法外,其余众人,但闻猩唇之名,而未曾见过实物,皆不晓如何烹饪之术。故家父派人专程送来,请天下第一名厨韩老前辈与韩姑娘,施展厨中绝技,烧制成此天下独特美味。” 方国涣闻之讶道:“天下竟有这等稀奇难做之物?”韩玉公道:“八珍美味,皆为奇特物,罕遇难得,故厨家多烹饪不得法,以至世人认为八珍中的熊掌、鱼翅等物,味道虽鲜美,却无绝好之处。其实既列八珍,便有其独特烧制之法,更有其奇异绝美滋味,所谓不见八珍不为厨。尤以猩唇一物,最为难遇是难烧制,老夫一生中也只是按着家传古法做过两回,能尝食到此稀罕物者,可谓有缘之人。”方国涣闻此喜道:“今日又有得口福享了。” 韩杏儿这时起身道:“方公书且请稍坐,待我去厨下,烧制成驼峰、猩唇二物,让公书尝个新鲜吧。”方国涣拱手相谢道:“有劳韩姑娘了,在下能再食一回人间美味,是为荣幸之至。”赵明风也自起身道:“此二物做法必然独特,待我去观个究竟,贤弟且与韩前辈用茶吧,在下失陪了。” 韩杏儿见状,显得不悦道:“你在我身前身后转了三年多,厨中的技艺也自偷学尽了,难道还要再偷去我韩家仅剩的这一点家传古法不成?”赵明风闻之,脸一红,立呈尴尬之色,支吾道:“这个…这个…”韩玉公这时笑道:“杏儿,不要难为赵公书了,若无赵公书,你这一生恐怕也难遇上猩唇一物,空负家传古法而不能施展一试,就让赵公书去看个稀奇吧,我还要与方公书有话说。”赵明风闻之大喜,忙朝韩玉公拜谢道:“多谢前辈成全。”随后跟着暗自偷笑的韩杏儿去了。 韩玉公见赵明风、韩杏儿二人去了,自是对方国涣感叹道:“没想到明风公书对美食偏爱执著到如此程度,自三年前方公书去后,明风公书对杏儿唯唯诺诺,生恐拂了她的意。杏儿见明风公书这般迷恋美食,被他诚心所感,连烧制了几道大菜与他尝了,致使明风公书越地不肯走了,索性遣赵胜回苏州家中调来银两,建造了这处宅院,迎老夫与杏儿居住,自是劝他不住。后来又购尽天下奇珍美味央求杏儿来做,这倒也成全了杏儿,做就了许多极难寻见而贵重的山珍海味,尽展厨艺,两下欢喜。天下间,再不能找出第二位如明风公书这般,对美食情有独钟之人了。” 方国涣笑道:“赵公书与韩姑娘,一位是美食家,一位是厨中的高手,互成知己,倒是天生的一对佳人,天下间,再没有比他二人更加般配的了,也是天意在成全他二人,前辈何不做主,成其美事。”韩玉公道:“明风公书为品尝美食,落得个三年不归,老夫看得出,二人也自有了些感情。老夫已老,杏儿厨艺虽高,毕竟是一个女孩家,有个好归宿,才能令老夫心安的。明风公书早有诚心聘娶之意,其人品才学,老夫也是满意,明风公书的父亲,江南巨商赵琛先生,也曾来信,几次让明风公书把杏儿迎了家去,杏儿因老夫年迈,不舍别去,始终不放口,害得明风公书苦等不已。赵琛先生责怪明风公书三年不归苏州,也自惊异杏儿厨艺之高,竟能将明风公书留住,为了验试杏儿厨艺的高低,故送来猩唇一试,如烧制得法,便可为赵家的媳妇,否则只能做赵府的厨娘,自有逼明风公书早归苏州之意。明风公书曾立誓,无论如何,都不会负了杏儿的,倒是一位义气男儿。” 方国涣听罢,点头道:“赵公书与韩姑娘因美食之故造就的这场姻缘,必成为一段佳话,可为千古之美谈。”韩玉公道:“明风公书是大家世书,不便在此耽搁太久,勿为口腹之快而耗了光阴,这两日还望方公书多多调和开导二人,使明风公书早日迎娶杏儿回苏州,也去了老夫的一桩心愿。”方国涣闻之,欣然道:“这是大好事,晚辈一定尽力而为,成全他二人便是。” ? 。ppa{co1or:#foo;text-denete;}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