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知道 (第1/2页)
不知道 世间有的是以不知为知的人。孔子老早就教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知识的诚实。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已经难,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更是难。一般人在知识上总爱表示自己知道,至少不愿意教人家知道自己不知道。苏格拉底也早看出这个毛病,他可总是盘问人家,直到那些人承认不知道而止。他是为真理。那些受他盘问的人,让他一层层逼下去,到了儿无可奈何,才只得承认自己不知道;但凡有一点儿躲闪的地步,这班人一定还要强词夺理,不肯轻易吐出不知道那句话的。在知识上肯坦白的承认自己不知道的,是个了不得的人,即使不是圣人,也该是君子人。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并且让人家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这是诚实,是勇敢。孔子说是知也,这个不知道其实是真知道--至少真知道自己,所谓自知之明。世间可也有以不知为妙的人。《庄子·齐物论》记着: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三问而三不知。最后啮缺问道,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的回答是,至人神妙不测,还有什么利害呢!他虽然似乎知道至人,可是并不知道至人知道不知道利害,所以还是一个不知。所以《应帝王》里说,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庄学反对知识,王倪才会说知也许是不知,不知也许是知--再进一层说,那神妙不测的境界简直是个不可知。王倪的四个不知道使啮缺恍然悟到了那境界,所以他跃而大喜。这是不知道的妙处,知道了妙处就没有了。《桃花源》里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太上隐者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人与自然为一,也是个不知道的妙。人情上也有以不知道为妙的。章回小说叙到一位英雄落难,正在难解难分的生死关头,突然打住道,不知英雄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叫做卖关子。作书的或说话的明知道那英雄的性命如何,看官或听书的也明知道他知道,他却卖痴卖呆的装作不知道,愣说不知道。他知道大家关心,急着要知道,却偏偏且不说出,让大家更担心,更着急,这才更不能不去听他的看他的。妙就妙在这儿。再说少男少女未结婚的已结婚的提到他们的爱人或伴儿,往往只秃头说一个他或她字。你若问他或她是谁,那说话的会赌气似的答你,不知道!赌气似的是为你明知故问,害羞带撒娇可是一大半儿。孩子在赌气的时候,你问什么,他往往会给你一个不知道!专心的时候也会如此。就是不赌气不专心的时候,你若问到他忌讳或瞒人的话,他还会给你那个不知道!而且会赌起气来,至少也会赌气似的。孩子们总还是天真,他的不知道就是天真的妙。这些个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或不理你!或我管不着!有些脾气不好的成人,在脾气发作的时候也会像孩子似的,问什么都不知道。特别是你弄坏了他的东西或事情向他商量怎么办的时候,他的第一句答话往往是重重的或冷冷的一个不知道!这儿说的还是和你平等的人,若是他高一等,那自然更够受的。--孩子遇见这种情形,大概会哭闹一场,可是哭了闹了就完事,倒不像成人会放在心里的。--这个不知道!其实是不高兴说给你!成人也有在专心的时候问什么都不知道的,那是所谓忘性儿大的人,不太多,而且往往是一半儿忘,一半儿装。忌讳的或瞒人的话,成人的比孩子的多而复杂,不过临到人家问着,他大概会用轻轻的一个不知道遮掩过去;他不至于动声色,为的是动了声色反露出马脚。至于像你这个人真是,不知道利害!还有,咳,不知道得多少钱才够我花的!这儿的不知道却一半儿认真,一半闹着玩儿。认真是真不知道,因为谁能知道呢?你可以说:天知道你这个人多利害!鬼知道得多少钱才够我花的!还是一样的语气。天知道,鬼知道,明明没有人知道。既然明明没有人知道,还要说不知道,不是费话?闹着玩儿?闹着玩可并非没有意义,这个不知道其实是为了加重语气,为了强调你这个人多利害,得多少钱才够我花的那两句话。世间可也有成心以知为不知的,这是世故或策略。俗语道,一问三不知,就指的这种世故人。他事事怕惹是非,担责任,所以老是给你一个不知道。他不知道,他没有说什么,闹出了大小错儿是你们的,牵不到他身上去。这个可以说是明哲保身的不知道。老师在教室里问学生的书,学生回答不知道。也许他懒,没有看书,答不出;也许他看了书,还弄不清楚,想着答错了还不如回一个不知道,老师倒可以多原谅些。后一个不知道便是策略。五四运动的时候,北平有些学生被警察厅逮去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