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4.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第3/3页)
脑海里的知识,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那是唐玄宗的颂孔诗。孔子庙建好之前,就已经留存于长崎百年。这是我师傅在海边村落散步时,无意中发现的唐时碑刻。经他考究,应该是唐朝时期,由唐人带来的。” “真的吗?那这个不会是唐玄宗的真迹摹刻出来的吧?” “传说中杨贵妃落脚的山口县,从这坐船过去也就一小时不到的路。你觉得呢?那里现在还有贵妃庙,听说香火鼎盛。” 越说越玄奇,轻悠喃喃叹息自己竟然又在异国他乡捞到个千年古董真迹,激动兴奋莫名,哪里还有刚才的思乡之苦。 “真有贵妃庙么?” 百合子点头解释,轻悠越听越有趣,就说想要去瞧瞧了,哪知这当口突然传出一声咕噜噜的空鸣,所有人都惊讶地停下脚步,瞪着她,她尴尬得将字卷儿掩在面前,惹得一片噗嗤笑声。 织田亚夫口气不冷不淡道“本王记得孔圣人还有一句名言。” 百合子不禁惊讶出声“亚夫哥哥,你,你不会又要说是…”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众人都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轻悠大叫“人家只是肚子饿了,哪里有难养啊!你才小人,逮着机会就嘲笑女士,没一点儿绅士风度。不学礼,无以立。” “悠悠,你又乱用名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讲…” “我不要听不要听不要听,我现在要吃饭!” “果然难养也!圣人诚不欺我也!” 一片笑声中,女孩抱着宝贝墨画冲上了车,走在后方的男人傲气依旧,却不掩眼底柔光如练,眉宇笑意盈盈。 百合子惊讶地呆住了,她和那个男人生活了近十年,也从未见他露出这般温柔轻松的笑容,甚至她和出云都一度以为,他生就一副阴沉冷漠的脾气,根本就不懂笑为何物。 今日一聚,已经彻底颠覆她以往的所有认知。 … 到达早已预订好的荷兰饭店前,在车上,百合子便殷情地介绍起荷兰的特色美食,也说得轻悠蠢蠢心动。 下车后,还未进饭店大门,轻悠一眼瞧见了门口推着小车叫卖的街边美食。 百合子见状,立即介绍道“那是荷兰挺有名的乡间美食——生吃鲱鱼。鲱鱼,味道非常鲜美。我刚来长崎那会儿,天天都要吃上好几条呢!光一都说我是猫妖变的。轻悠,试试吧!来了荷兰村,不吃鲱鱼,就等于白来了。” 虽知是生食,不过上面抹的红色洋葱和黄色沙拉,看起来十分诱人,与轻悠熟悉的那种冷冰冰的寿司感觉大不相同,有些跃跃欲试,把手上的画卷都递给了十一郎。 “不行。用拿了钱的手,又做食物,不卫生又肮脏。这种东西,不吃也罢。今天我让人准备了你喜欢的玫瑰糕,还有糍粑。进去!” “不要,我就要试试那个!”这一被激,更是一往无前了。 “不准。” “呸!” “轩辕轻悠,我不会付帐。” “百合子尽地主之谊,请我吃一条鱼吧!” 轻悠看也没看男人,挽着百合子就朝那小食摊跑去了,回头还给他个大鬼脸,得意不矣。 织田亚夫咬牙暗哼“真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十一郎咳嗽一声,忍不住肩直抖。心说,其实那难养的小人与女子,也全都是殿下您给生生惯出来宠出来的呀! 到最后,女人还是爬到了男人头上。 “唔,这个味儿…呕——” 哪知道才吞下去一半,蛋黄沙拉在辛辣的洋葱汁味儿下变得腥涩不矣,那刺激的气息就像一把锁喉的剑瞬间掐断了呼吸,她再忍不住躬身就呕了出来,可惜洋葱的味道非比寻常的大,一发不可收拾,瞬间吐得她昏天黑地,一头栽进男人怀里,耳朵就被彻底轰炸了。 “笨蛋,叫你不要吃你偏要,现在…还愣着干什么,去弄点儿温水过来…shit,滚开,一群没用的东西!” 男人大吼大骂着,一惯的良好仪态完全不见,抱着女孩就冲进了饭店,不顾形象地喝斥着饭店里的人。 百合子吓得愣在原地,心潮久久无法安静。 他爱她! 那个男人爱着那个女孩,他竟然会爱人,那还是一个不管外貌、身形、仪态,甚至连学识都不及她一半,完完全全比不上出云的女人。 凭什么?! … 入夜,漆黑的屋檐下,无人却有声。 “那是孕吐的反应么?” “我想应该是。按公主的要求,恐怕不行。我那晚去时,宫殿里伺候的仆人都是亲王宫里带去的,不是宫殿原配的侍者,无法收买。” “哼,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被收买的,只看这买主出不出得起砝码了。” “…”“不管如何,都不能让她带着孽种再回京都,惊扰到公主殿下。” “我明白。我会想办法,今天已经有些眉目了。” “小姐,您最好加紧步伐。” “我当然知道。但我也不想到最后只是替人做嫁,却失漏累及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亚国有句话,不入虎xue,焉得虎子!” “哼!这还用不着你一个宫婢来教。” “婢下越矩了,还请小姐原谅。希望小姐您不会让公主殿下失望。一旦事成,小姐很快便能远离这穷乡僻壤,位入华族籍谱,济身京都夫人之列,游走于名流沙龙,有享不尽的荣华,更有可以随意招呼来去的俊美男儿。” ---题外话--- 巧言令色,鲜矣仁!——指花言巧语的人,多半残暴不仁。(大家明白轻悠的意思了吧!很是一针见血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学礼,无以立。 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以上均为孔子名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