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众生说 (第1/2页)
众生说 那一刻,我仿佛拥有了一双可以洞察大地的眼睛一样,他就那样呆呆地站在那,许久都未移动。 我从来没有体会到那种感情,是同情?怜悯?抑或是深深的愤慨? 他的眼睛无力地注视着我,我没有说话,他也没有。我们就这样互相凝视着,好像在我们彼此的灵魂深处,都被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愫控制着,我们就这样被定格在那。只是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我们之间隔着一座小山,他在山脚,而我,却在山顶。 虽然只是一座小山,可是我却觉得我和他之间,似乎隔着天涯海角的距离,而那距离,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猛然间,我从梦中惊醒,细细回想,老九,已经许久未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了。 老九到现在也尚未成家,原因我不知道,我也一直在奇怪着,身体并不残疾,也并没有什么疾病的他,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却依然不曾成家。 老九姓李,或者姓刘,谁都说不清,记得父亲闲聊的时候提到,他父亲姓刘,母亲姓李,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孩子应该跟着父亲姓,我觉得他应该姓刘。 然而,姓氏的问题又在他的下一辈出了问题,他大哥的三个孩子都姓李。如此一来,中国传统的姓氏论便受到质疑。于是,老九到底姓刘,还是姓李,我也无法判断。估计好多人跟我一样的想法,所以才给了他一个“老九”的称号吧。 “老九”这个名称到底有什么含义,无从考究,我只知道,老九虽然有些愚钝,但待人还是很好的。 他和我父亲是小学的同学,因为双方家距离比较近,因此经常玩在一起。 他家里很穷,我想,如果那时候不是小平同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他们也不会明白多认识几个字,对以后走进社会有莫大的益处的道理。那么,他们就根本舍不得花销那些自以为多余的钱,毕竟,对于当时的家庭,那微末的收入也难以承受好几个孩子的学费。 不过,幸运的是,九年义务虽然没有普及,但是小平同志的号召却是家喻户晓。 我想起父亲上小学的景象,便想起我上小学的那些难忘流年。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父亲上小学时发生的故事要比我那时有趣多了。 从爷爷摇椅上听来的故事,就像星光璀璨的夜空一样,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好想飞身到那无边的星光中去。然而,就在那转瞬的时间,一切皆已落寞,那些璀璨,只剩下一段段回忆。 父亲是属于“聪慧”的那一类学生,而老九,则是对立面比较“愚钝”的那类学生,老师每次布置下来作业,父亲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老九,却是搔首挠耳,亦无法解答。 而那时候关于老师体罚学生,则是司空见惯,如果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有可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伤痕累累。 所以,这就促成了父亲与老九之间的一个交易,父亲负责帮忙完成老九的作业,而老九则要摘好多野果以作回报。 两人就这样互惠互利地过完了六年的小学时光,或者说是父亲度过了小学时光,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老九是否中途辍学回家。 父亲顺利地上了初中,而老九则是回家开始了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 时光荏苒,已然到了老九成家的年纪,但是家里太穷,经过几年的积淀,勉强能给老大成婚。而排在老二位置的老九,要么等,要么自己去挣钱完成自己的婚姻。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鸣笛声,老九开始了自己的打工之路。 老九去了哪里打工,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当他挣够自己认为可以结婚的两千五百块钱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 他,踏上了归来的火车。 听那些工友们说,火车上小偷特别多,需要日夜提防。那时候的火车速度很慢,现在坐快车20个小时能到的路程,当时却要三天三夜。 老九就是乘上了一列需要坐三天三夜才能回来的火车,而当时银行事业也不发达,许多外出打工的都是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