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任重道远下 (第2/3页)
于你的家人,哀家也会派人尽快迎来元宁的。”紫苏拿起烛台,与谢清一起退出秘牢,在关上牢门之后,她又说了一句“请将军尽快给哀家答案,不是因为醉清平的毒性,而是因为周扬已经将将军的家眷下狱。” “剩下的解药在方才哀家放烛台的位置。”说完这句话,紫苏与谢清便迅速离开,一回到书房,紫苏便叫来送呈密奏的暗卫,询问齐朗的事。 那个暗卫也是倒霉,临行前,江城嘱咐他,齐大人受伤的事能不提就不提,可是现在,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齐大人在边城中了一箭,之后一直昏迷,幸好古曼的国君找来一个道长,才救醒齐大人的,属下临行,齐在人已经可以起身了。” 紫苏没有发话,谢清却看得出她的心绪已乱,不由摇头,示意那名暗卫退下,走到紫苏身边,低声安慰“景瀚不是没事吗?你放心吧!他也是不想您担心。” 紫苏摇头,却没回答。 谢清只能说“要不,你下手谕责骂他一通?” 紫苏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我没事,只是在恼自己罢了。” “是!太后娘娘,天色不早了,您也该回宫就寝了,明天,还要议政呢!”谢清退下,恭敬地对她说,话中却也不无关切之意。 紫苏点头,起身离开,谢清在她身后隐约听到她念着“…周扬…” 永宁王见紫苏离开时的脸色不好,悄然拉住谢清,向他询问缘故。 “是事情不顺利吗?”夏承正低声问谢清,谢清只能摇头,想了想,还是告诉他“景瀚受伤了,又没上奏,娘娘心里不太舒服。” 永宁王听了也只是点头,表示明白,却也没有说什么。 “我也告辞了!”谢清听到已经三更天,连忙告辞,走了两步,又转回“王爷,娘娘可能想对周扬用兵,您可要想透彻了,这事上,您是一言九鼎啊!”北疆军务一向由永宁王掌管,兄长的话,紫苏一定能听得进去,谢清不太懂这些,只能提点一下永宁王。 谢清没有猜错,第二天内阁议政时,紫苏便提到这件事。 “太后娘娘,周扬这两年的确是内耗重,可是,毕竟还有十万的精锐之师,一旦正面开战,我们的胜算并不大,再说,古曼的意向也不明确,这不是什么上策。”永宁王谏言,他思忖了一夜,还是觉得不出兵良机。 紫苏不得不考虑永宁王的意见,那毕竟是一场大仗,若是输了,不仅动摇元宁的声望,也会动摇自己的摄政地位。 “古曼的意向?”紫苏又想了一遍他的话,忽然想到一个主意“成佑皇帝也应该表现一点诚意了。” “娘娘想让古曼一同出兵?”尹朔皱眉,紫苏点头,看着他与永宁王,等待他们的意见。 永宁王沉吟良久,才点头“那倒是有七成胜算。” “也可试探一下成佑皇帝的诚意。”尹朔更多的还是从结盟角度考虑,既然已经决定舍弃周扬,不如就用周扬来实现与古曼的结盟,毕竟,古曼觊觑周扬肥沃的三河平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尹朔说完,便话锋一转,恭敬却也直白地问紫苏“太后娘娘,您想出兵周扬究竟是为了什么?若是私怨,虽有胜算,臣还是请太后娘娘放弃。” 紫苏摇头,笑道“尹相,若说没有私怨,布衣百姓尚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哀家又岂能全然无私,但是,若只为私怨,哀家又何必问你与兄长?就当是哀家公报私仇吧!” 尹朔连忙起身,低头劝谏“兵者乃国之凶器,请娘娘三思。” “尹相!”这一次紫苏的语气不再平和,甚至可以说是严厉的“哀家难道不知道兵者乃国之凶器吗?你身为议政重臣,你告诉哀家,太祖皇帝的遗训是什么?” “‘吾一生征战,战功虽著,然未复至略全境之地,圣清非大治之世,亦未失国之寸士,唯望后世不忘此言,勿使元宁难立汗青之上。’”尹朔一惊,立刻将太祖皇帝的遗训背出,心中隐隐明白紫苏的想法了。 “明宗皇帝的罪己诏。”紫苏冷言,继续让尹朔回答。 这一次,尹朔的额头上开始冒冷汗了。 “‘朕以弱冠即位,不敢妄言贤明,亦兢兢守业,未曾稍忘太祖遗训,然朕以偏从之耳目,用人大失,折精锐于伏胜关,惜忠臣舍身,方保祖宗基业,以致不得不暂搁太祖之训,此为朕大不孝、大不敬之罪。’”尹朔低头背出元宁皇朝最为有名一份诏书。 “尹相,你告诉哀家,不用兵,如何收复至略全境?”紫苏冷言“还是自明宗皇帝以来,元宁不曾对外用兵的情况,让你忘了最初的缘故?” “臣不敢!”尹朔心中一慌,连忙跪下请罪。 “起来吧!”紫苏达到目的,便放缓了语气“尹相也是为国思虑,哀家并无苛责之意,只是,希望尹相明白哀家的苦心。哀家是个母亲,只希望皇帝未来的路好走一些。” 尹朔谢恩起身,永宁王却是愣在了一边,他没有想到紫苏的志愿居然是那个停滞多年的计划。 一离开中和殿,永宁王便找到谢清低声地责问“太后的想法你知不知道?” “什么想法?”谢清本来正在处理几份奏章,一时没转过来,再看永宁王的样子,才醒悟过来,笑道“对周扬用兵吗?我昨晚不是说过了?” “不是!”夏承正不相信谢清会不知道,口气立时急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