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烽烟漫道上 (第2/3页)
,谢清愣了愣,也笑着离开。 园中繁花似锦,阳玄颢在这些事上从不吝于让母亲开心。随驾的后妃与受邀的官员、家眷分别聚集在一起,对各色奇花异草指点作评,各处皆是笑语吟吟,和乐非常,紫苏却坐在亭子里,身边只有皇帝与亲信宫人,一身黄色的宫装,妆束有些素净,却也因此分外显眼。夏承正与谢清自然直接到了紫苏面前。 “太后娘娘!”两人同时参礼,紫苏微笑,并不在意,笑道“大哥擅离,若没有合适的理由,哀家可是要罚的!” “没什么!”夏承正很平静地回答“一份军报,臣必须立刻知晓,却不是什么严重的状况!”他避重就轻地说了情况。 “哦?”紫苏轻触手边的冰块,随即因为寒意收回手“燕州的事吗?” 从两人的眼神中,紫苏已经知道了答案,随即扬眉轻笑“北疆军报,有事的地方却也有限,既然大哥说不严重,那也就只有燕州能有这样的情况了!” “太后圣明!”夏承正微笑着行礼,紫苏只是笑笑,无意再说,毕竟是军政事务,她不想当着皇帝的面干涉。 阳玄颢却道“燕州既然没什么事,何必这个时候急报军情?”眉目间有几分压迫的疑惑。 “是东山人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夏承正如实回禀,却说得轻描淡写。 “东山人?”阳玄颢一时想不起自己治内是否有这个民族,十分困惑地思索着。 紫苏也不着痕迹地皱眉,却没有多问,只是对儿子道“皇帝只怕一时想不起来,关于东山人的记述…非常少…承清行宫的文华阁中应该有谭庆秀的《行旅录》,哀家记得在《东行卷》里有提到,还算详细。” “是!”阳玄颢恭敬地应下,给梁应一个眼色,梁应会意,立刻前往文华阁。 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站在太后身边的叶原秋在听到这番对话后,眼中凝起了一片深遂。 回到寝宫,紫苏一边让宫人服侍着换下宫装,一边对赵全吩咐“你去文华阁,给哀家找找有没有永宁贞王的手记,哀家想看。” 赵全一愣,看到紫苏冷冽的眼神,连忙低头退出。 有没有永宁贞王的手记?——赵全百思不得其解,他从皇宫最低层做起,自然也在皇室的藏书地待过,因此,他很清楚,几乎所有的皇室行宫都存有永宁贞王的手记。夏祈年总会随手记下很多东西,内容有些凌乱,甚至无人能懂,因此,才会分散地保存在各处。夏祈年病逝后,世祖严令不得动其用过的任何物品,至于手记,更是被妥善封存。 身为永宁王府的郡主,紫苏不可能不知道… 想到这儿,赵全有些担心了,他可是见过皇宫中封存的永宁贞王手记,那简直可以堆满一座侧殿,若是此处也是那么多,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毕竟,除了皇宫与永宁王府,那位殿下最经常待的地方就是京郊的清源宫与承清行宫。 到了文华阁,凭太后令打开密库后,赵全才松了一口气——这里只有一小箱的手记。 紫檀木的箱子被抬到太后面前,紫苏只问了一句“都在这儿了?” “是的,娘娘!”赵全很肯定,一起来的文华阁主司默默地奉上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 “都退下吧!”紫苏淡淡言道,所有宫人都退下后,她才独自打开箱上的锁,然后开箱,就坐在箱子旁的地上,细心地将手记一张张取出,迅速浏览,然后依次放在旁边。 将所有的手记看过一遍后,天已大亮,紫苏又将身边的纸张按原样放回,关箱落锁,眉头紧皱,随口扬声吩咐“赵全,将这些送回去吧!” 一直在殿外候着的赵全一个激灵,立刻从昏昏欲睡的状态清醒过来,应道“是!”随即推门而入,叶原秋也跟着进来“娘娘是否就寝?” 紫苏点头“就说我累了,今儿不受礼!”说着,便躺靠到床上,叶原秋服侍她睡下,又命宫人撤换了室内的燃香,刚要退下,就听紫苏道“叶尚宫也是燕州人,知道东山吗?” “奴婢不是很清楚!”叶原低声回答,抬头看到紫苏闭着眼倚在靠枕上,一身白裳,神色淡漠,竟让她感到一股无法言喻的压迫迎面而来,不由垂下眼。 “东山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谭庆秀言钟灵秀毓、秘境天成,是风景绝佳之处!”紫苏依旧没有睁眼,很淡然地说着,声音很轻灵,叶原秋不确定,太后此时是否是在对她说话,只能静静地听下去。 “…永宁贞王曾评价各族,对东山人的评价是,心志坚忍,崇敬祖先,顽固不化…贞王也不喜欢这个民族呢!——张翊君曾强令燕州隔绝东山,防范尤在周扬之上…哀家真的很好奇,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地方,养育了一群怎么样的人…” 叶原秋听到紫苏的语气中甚至带了三分温柔,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次到承清行宫,紫苏面上没有任何异常,但是,赵全却格外警告了所有宫人,必须倍加小心,因此,太后身边的人都很紧张,尽管都不清楚为什么。 叶原秋对原因却是知道的——阳玄颢这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