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杀亲 (第2/3页)
”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事,但在虞永昼而言,他只差一步便可登了天,没有理由就此心满意足,不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迎娶盛小牙的事,他虽不情不愿,但娶了盛小牙,虞永昼间接得到“生癣帮”的支持,声势大增,不过,只有虞永昼心知肚明,他不欲娶盛小牙为妻的事,只有老头子知道。 他那时只想娶步小璇。 老头子大力反对。 老头子认为虞永昼如果那样做“生癣帮”的人绝不会放过他,虞永昼树此强仇,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虞永昼当时执意不允,老头子几乎是把他绑住了才能“押”他去拜堂的,当时老头子对他下了“决绝令”:“你要是不娶盛姑娘,我这儿的一切家当,都跟你无关!” 虞永昼可以说是为了这句话才忍辱负重的。 等到虞永昼娶了盛小牙,发现盛小牙果真是他事业上的强助之后,他又开始担心一件事: 当年他不想娶盛小牙的事,只有老头子和白晚一清二楚。 白晚是他的心腹,自不会说出去。 但老头子可不同了。 老头子有分量。 他说的话,别人一定会信。 就算盛小牙也不会置疑。 假使有一天,老头子忽然对他生疑,把当年他“避婚”的事说给盛小牙听了,他的局面可不好扳:既在“多老会”失势,又得不到“生癣帮”的支持,难道他还可以独力回天不成? ──不行,这始终是他心头上的一块大石。 而这块“大石”的阴影越来越扩大了。 尤其在最近,老头子人老心不老,娶了婢女小帽。 小帽其实早已跟他有染。 想到那晚,他借着七分的酒意,故意摸错进了小帽的房里。对她用强,那种恣肆,激欲的滋味,他还是引为平生一快,念念不忘。 之后,他还常溜到小帽的房间里去,小帽半推半就,最终总是委婉相承。 小帽很温驯。 他把许多心事都向小帽倾吐──包括对老头子的种种不满。 没想到,小帽竟会嫁给老头子,这还是“望、闻、问、切”作的主,说什么:“根据命理,老爷子的命盛极桃花,总要应了风流彩杖之命,对官禄权位更有助力,敝会正值发扬光大之际。老爷子若再添香报喜,诚‘多老会’上下之福也。”就这样,老头子就迎娶了小帽。 ──这还得了! 小帽迟早都会把自己的事情,尽告予老头子知道。虞永昼接触过不少女人,他知道女人眼实口疏,藏不住秘密。杀了小帽,他又不忍心,不舍得,要杀,惟有… 为了要让盛小牙不会太相信老头子,虞永昼已在她面前说了老头子不少坏话,以防老头子有一日对自己发动攻击时,盛小牙不会成为敌人的支持者。 可是,要是小帽向老头子说了自己的事,事情一旦闹开来,小牙又知道他和小帽的关系,这…在虞永昼心里,逐渐的“杀人灭口”比“杀人夺位”还切要了。 在权位上,老头子若不早些撒手,日后,就算他死了,大权仍牢牢的握在长老们的手上,他总不能逐一的等待这些老人家们死光了才掌权吧? 在私情上,便更感觉得到他的一切,都掌握在老头子手里,如果老头子有一天忽然六亲不认,要把自己毁掉,那只是易如反掌的事。 不行。 他可不能这样“全面挨打” 全要“先下手为强” 杀了老头子。 可是,该怎么下手呢? ──在江湖上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里,要杀死一个人,似乎是轻而易举而且理所当然的事。 不过,这回要杀的,是“多老会”的老当家虞厉之! ──何况,这人还是他的父亲…当然,这种事,不方便(也不能)找旁人商量。 除了一个人。 白晚。 白晚比他年轻十二岁,是他一手培植出来的心腹兄弟。 白晚很能干,能干得成了“白晚” 白晚当然姓“白”名字本来不叫做“晚”但因为他太干练了,办事都能上察主意,下知人心,办事不但快,而且好,总能在千头万绪中一下子把握住重点,准确。有效而又事成不认功,所以永不会发生“功高震主”的情形──因为他的“功”全给“上头”和“下层”认去了。 白晚年轻。英俊。能隐忍,还文武双全。 像他这种人才“多老会”里绝对不多。 就算在江湖上、武林中,也一样没几个。 ──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人才。 ──白晚这种人才! ──在“多老会”里,欲图壮大,对人才求之若渴。 所以白晚忙极了,由白天,忙到晚上,从晚上,又忙到白天。 人说只要虞永昼在,就是“永远的白天”这当然是支持他的一伙人对虞永昼个人形象的“颂赞” “白晚”在,却成了“白天晚上”白天要有他,晚上也一样要有他,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不能没有了他。 所以人人都叫他“白晚” 由此可见,白晚的能力和重要程度。 虞永昼一向都很器重白晚。 他扶植他起来。 他为他挡掉一切阻力,除掉一切障碍。 他要白晚成为他的心腹。 他当白晚是兄弟。 ──当然,他的目的也许不过是为了:要白晚为他卖命;不过话说回来,他也一样维护白晚的地位和利益:这一种互相的授受,越发使他俩“同一阵线” 他成功,白晚也一样成功。 白晚得利,他亦有利。 白晚跟他,就在同一条船上:谁也不愿见那船沉没,故尔遇上风吹雨打的时候,他们都互相依赖,共同抵御。 所以“锄暴”的秘密,别人不可得悉,虞永昼却敢向白晚透露。 因为他需要白晚的相助。 白晚不但相助,而且还主动献计。反复研讨,毅然执行。 执行“锄暴计划” ──虞永昼的“弑父夺权”大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