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节 (第3/6页)
说。 虽然嘴里说没事,但拿香低头时,左手臂总会传来微微的刺痛感。 走进万福阁,迎面就是一尊巍然矗立的巨佛——迈达拉佛。 “迈达拉是蒙古语,藏语是占巴,梵语是弥勒,汉语就是当来下生佛。”李老师说“也就是竖叁世佛中的未来佛。”迈达拉巨佛由整株白檀木凋刻而成,地上十八米、地下八米,总高二十六米,是世界最大的木凋佛。 佛像头戴五佛冠,身披黄缎大袍,腰系镶嵌珠宝的玉带,手拿黄绸哈达;全身贴金,身上遍是缨络、松石、琥珀等珠宝玉石。 双目微垂,平视前方,神情虽肃穆却仍显慈祥,令人不自觉发出赞叹。 同学们问起为何这尊佛像要如此巨大? “佛经上说,在未来世界中,弥勒佛降生人间时,人类要比现在人高大,那么未来佛势必比现在人更高大,所以才凋刻如此巨大的未来佛。”李老师回答后,顿了顿,又接着说:“世界如此纷乱,总不免令人殷切期盼未来佛——弥勒佛能早日降生娑婆世界,普度众生。这或许也是未来佛像如此巨大的原因。”“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李老师说“这尊佛像如何摆进万福阁里?”大伙下意识转头看一下庙门,随即傻眼。 佛像如此巨大,即使横着抬进来,也根本进不到里面。 “凉凉。” 暖暖问“佛像咋可能进得来?”“这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我说“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蔡同学。”李老师指了指我,说:“请说说你的看法。”“一般人是没办法把佛像运进来,但或许有绝顶聪明的人可以想出办法。 但如果真是绝顶聪明的人,怎么可能没想出先立佛像再建阁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呢?”我说。 “大家明白了吗?”李老师笑了笑“每个人心中都有阁在先、佛像在后的预设立场,即使有最聪明的办法,其实却是最笨的事。心中有了线,思考便不够圆融周到。”大伙恍然大悟,想起刚刚想破头的情形,不禁哑然失笑。 “有时环境不好,你会想改善环境让自己满意,但结果常常是令人气馁。 你何不试试把自己当成万福阁、把环境当成是巨佛,让自己转动去配合不动的环境呢?”李老师说完后笑了笑,呼了一口长气,说:“这是我们在北京的最后一个行程了,我的任务也算完成。雍和宫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细看,给你们一个半钟,之后我们在宫门口集合。”大伙各自散开,我和 暖暖往回走,除主殿外也走进各配殿。 暖暖对唐卡很有兴趣,一路走来,总是在唐卡前停留较久。 到了集合时间,准备要上车前,我跑去买了些藏香。 “你要礼佛吗?” 暖暖问。 “不。我要礼我。”我说“考试前点上一些,便会满身香,像佛一样。 也许考试时,不会的题目说不定会突然顿悟。”“又瞎说。” 暖暖的语气带点责备“这样你的愿望咋实现?”我心头一惊,几乎忘了要上车。 回到学校后,觉得有些累。 不是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是因为觉得旅程要结束了,有种空虚的无力感。 同学们好像也是如此,因此教室里颇安静,完全不像前几天的喧闹。 “钱都用光了。”李老师开玩笑说“晚上咱们自个儿包水饺吃。”大伙一起擀面皮、和馅、包饺子、煮汤,笑声才渐渐苏醒。 吃饭时怎么可以没有馀兴节目呢? 大伙说好,原则上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但也不限,谁想上台便上台。 最先上台的一组不知道从哪弄来一块布,隔在讲台中间。 北京学生站左边,台湾学生站右边。 两边学生隔着布看着另一边的影子、侧耳倾听另一边的声音。 一边有动静,另一边立刻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一开始我看不懂他们在演啥?渐渐的,我开始懂了。 我不禁想起刚到北京时,两边的学生从陌生到逐渐熟悉,常可听到:“听说你们那边…”北京学生开了口,但不免支支吾吾。 “听说你们这边…”台湾学生也开口,但总是含溷其词。 彼此都很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又怕不小心误触地雷。 像拿了根长棍子在高空走钢索,小心翼翼控制手中棍子维持平衡,然后战战兢兢的,一步一步缓慢前进。 随着熟悉度提高,脚下的钢索越来越宽,终于变成一块木板。 长棍子便被远远抛开,脚步变实,甚至开始跑跳。 刚听到对方问题时的反应总是惊讶,因为觉得怎么会有这种误解,到最后却是伴随爽朗的笑声,因为觉得对方的误解是件有趣的事;同时觉得自己的误解也很有趣。 原来彼此都在光线扭曲的环境里,看到对方的长相。 于是彼此都不了解对方,却都自以为了解。 “我们要解放台湾同胞。”左边的北京学生突然说。 “来啊来啊,等好久罗。”右边的台湾学生回答。 “别瞎说!”台下北京张老师很紧张。 “同学们爱玩,没事。”李老师反而笑了笑。 “我们要拯救大陆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台湾学生说。 “喂!”台湾的周老师和吴老师不仅异口同声,也几乎同时站起身。 “好深喔。”“好热喔。”北京学生这么回答。 然后台下的学生们笑了,老师们的脸绿了。 隔在讲台中间的布掀开了,两边的人不再只是看见投射在布上的身影,而是清楚看见对方的脸孔时,表情充满惊愕。 互望一会后,脸皮逐渐放松;试着开始交谈,渐渐有了笑声。 最后彼此握了握手、轻轻拥抱。 台上的同学一起鞠个躬,台下则响起一阵掌声。 “上台的同学别胡来。”张老师拍拍胸口“别把我吓出心脏病。”接下来上台的是两个学生,一个是台湾学生,另一个是北京学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