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女婿_第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2/5页)

这一举措达成共识。接下来,俩人讨论由谁接任政府市长,谁接任人大主任。书记市长都明白,政府市长与人大主任级别虽然一样,含金量却天差地远了,人大排名在政府之前,从理论上讲,人大是十足的权力机构,就连政府的领导人物都是人大选举出来的,可是,从实际出发,政府市长比人大主任的实权大多了,实惠也多多了,如今做官的人,没有哪一个嫌权力大的,却都嫌权力太少。自然,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肯定都想出任市长,倘若做了固阳市人大主任,实际还不如先前那种副职。虽然那种职务只是副县级,实际权力与利益,却大大强于人大主任这个正职。孙书记认为,让常务副书记接任市长,从情理上更好解释,他的资历明显强于常务副市长,就是按时下官方权威四大班子排序,常务副书记是仅随市委书记和市长之后的第三把交椅,稳稳当当的在常务副市长名字前面。紫市长却认为,常务副市长接任市长,对实际工作更为有利,他虽然资历上较常务副书记略逊一筹,但是对全市经济工作,企业管理,改革思路诸多方面,则更为内行。书记与市长对俩人任职问题发生了分歧,有了争论,尽管争论是心平气和的各抒己见,各执一词。最后,还是孙书记让步了,毕竟他是要调走的人,紫市长则是要任书记的人,固阳的班子将要由他来领航。另外,从性格上讲,孙书记属温和宽厚型,紫市长则属硬朗严厉型。按道理讲,配备固阳市的班子应该由江口市委负责,而定夺固阳市委书记一职,则应由江北省委组织部研究决定,但是,固阳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知道,在这种问题上,他们的建议和推荐,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时候,上边是顺着下边的推荐意见定夺人选的。这种事,很快就传入当事人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的耳中。开始,常务副书记还是接受了这种安排,尽管心中有些不快,在即将离任的市委书记劝导下,他勉强点头了,就等下文了。当然,无论是人大,还是政府,真正名正言顺的任职,还要等到市人大会议召开之际,代表走完表决程序才行。不过,那只是一种过场。对这种形式和程序,他们都懂。所以,对人大主任任职下文,也只能是让他出任市人大党组书记的文件,不知什么缘故,江口市的任命文件一直拖延未下,也许当下工作太忙,头绪太多,一时顾不到这事。有关人事的事,夜一长梦就多,一向平静的常务副书记,突然牢sao满腹起来,意见爆发出来,他理解不了,何以让他去坐人大主任的冷板凳,而让资历显然低于自己的人坐市长要职。有了解内情的人讲,常务副书记是受人挑拨煽动,方才撕破脸皮,拒绝出任已默认的人大主任职务。常务副书记的牢sao和意见很快传入常务副市长耳中,而且是添了油加了醋的,那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血气方刚的副市长恼火了,听着攻击自己的不实之词,一时间怒发冲冠,对副书记大加指责和抨击,他的指责和抨击又闪电般地传了出去,当然也是经过加工润色夸张放大之后,首先传到常务副书记耳中。再温和,再有修养的人,在这种时候,听到这种斥责的言语,也会怒火燃烧的,人恼怒起来,就没好话,即使自己亲口说出来的东西,待冷静下来也会认为是不实之词的,更不能随意传播。可是,事态发展由不得他们了,俩人的相互攻击像无线电波一样,闪电般地往来传递,这种传递并不传真,而是层层加码,大大提高了内容原本的分量和力度。一时间,常务副书记与常务副市长为争市长宝座“大打出手”的新闻开始炒作了。是的,这事从一开始,就有人蓄谋叫他闹大,闹狠,闹得纷纷扬扬,闹到高层领导那里。

    在平静的时间里,政界官员都懂得一个真理“团结出政绩,团结出干部”看吧,哪个单位的干部团结,不仅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干部更能得以提拔和重用。反之,糟了,闹得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剑拔弩张,弄得大家都不能进步。这道理,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都懂,可是,现实却使两个明白人陷入格斗的泥潭,只是二人还没有糊涂到没有底线的境地,他们都在提醒自己,互相攻击也好,提意见也好,千万不能触及经济问题,如果相互捣鼓经济问题,你敢先揭发他,他肯定与你对攻,反过来揭发你的经济问题,这样弄不上两个回合,要不两败俱伤,那才叫怪哩!二位官员的搏杀并非两虎相斗,充其量只是鹬蚌相争。就这样斗来斗去,谁也不能将对方置于死地,但是,俩人却都失去了宝贵的晋升机遇。想一想,能不是这个理吗?上级领导怎么能去提拔一个闹个人义气打内战的国家干部呢?突然一天,江口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统统调出固阳市,另行安排工作。同时,原市委书记调任江口市政府任副市长,原市长改任市委书记,而东启聪由背头县调进固阳市任副市长、代市长,等几天到市人大会议召开时走个选举过场,就荣升为市长了。谁能说,东启聪不是这次换届中蹿出的一匹黑马。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匹黑马跑出来并不突然,且合情合理合乎规则。大凡人们评估政界人事变动与晋升故事时,重要的根据是这个人物职位变动或晋升之前坐的哪把椅子,是哪个级别,至于原来的那把交椅与那档级别是怎么来的,却不重要,一般情况也没人对这事刨根问底。是在东启聪到报社的第四个年头,靠运气升为副县级,那是报社将地市记者站站长级别调高半格给东启聪带来的“效益”用东站长的话说,那纯属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自己根本没跑没送也没托人去说情。其实,那种副县级只属相当于的范畴,因为当时的东启聪未跻身行政编制的公务员行列。不过,在他的履历表格中,任副县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