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第3/3页)
” 温切皱着眉头,说:“齐奥准要和他们谈谈。” “不可能了,万尼。有人先下手了。” “什么意思?” “两个都被除掉了。他们做得天衣无缝。” 应该是三个,温切心想。如果把可怜的皮诺算进去的话。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韩国的经营实体也受控于政府。正因为如此,上至总统,下至那些至今还没有蹲监狱的大银行和经纪行的首脑们,都跑来参观并巡察这家新建的电子工厂了。 申劳虽是贵宾,但对这一切通常采取克制态度。毕竟,他们中有一半人能掌权,是他一手安排的。他是一个矮小精瘦、衣着整齐的男人。他的头可能太大了,与身体不太相称,他的眼睛也很大,大得似乎能收入眼前的一切事物。 新厂已经开业一年,主要生产没有品牌的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和其它的一些仪器设备。但是这次走马观花的视察实际上得到了韩国官方承认,这些投入西方市场的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产品事实上都是韩国生产的,它们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的零售价投放西方市场。 直到现在,人们在市场上从上至下都能查到这些没有产地的冰箱或计算机。这使得台湾、东京和新加坡的大批著名生产商在他们的产品上加上自己的品牌商标,产品批发价也因此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六。哪家公司都会这么做的,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过得硬。申生产的任何产品都有内在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是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作为后盾的。 仪式快结束时,申和那些政府高级官员们来到装饰富丽的花园,这里四处装点着一盆盆鲜花,还有荷塘和雕塑。他们立正站着,一支仪仗队手持旗帜从他们面前走过,向申行注目礼。实业和金融界所有的风吹草动都是申手里巨大的权力引发的,而他本人却是超脱这一切的隐士。他平滑的额头上微微皱了一下,站在他身边的人很快感觉到申有什么不愉快的地方。 但是申皱眉头是因为他在想知道他手下的人是不是安排好,让他能在半小时内顺利离开这儿。随他这次出访的伺从助手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小伙子,是申在他做学生的时候“买”来的,申还供他上了大学。他姓周,他通常在纽约工作。周的英语很棒,是从爱尔兰耶稣会教会学校那儿学来的。他的天资也很高,所以经常被抽调出来委以重任。 申的日程安排算得上是分秒必争,今天就是很好的例子。下午他得准时到雅加达去参加一个盛大的石油副产品工厂的落成典礼。这家工厂将致力于生产用于美国新型的防雷达轰炸机的特殊工业塑料。 他的眉头舒展开来了,因为相信他的职员不可能耽误他。周误事更是天方夜谭。当最后一面旗子走过时,他转身对总统礼节性地鞠了一躬,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几分钟后,平台上有人寻找他时,申劳早已没了踪影。 多亏了周,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离开了这几乎可以触摸到灼热的权力氛围。 “在黑手党人的婚礼上干吗非得演奏黑手党音乐?”年轻姑娘问。 尼基-雷福赖特在他的螺旋蕊活页笔记本上接着这样写道“音乐有起源之说吗?音乐有存在的必要吗?德彪西①将他的组曲命名为《大海》的时候,音乐是否会因此有海水的咸味和汹涌的波涛?” ①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曲《意象集》等,并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 在米西-理查兹分给他过夜的卧室里,灯光暗淡。尼基感到受到了优待。因为本妮全家对他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 在这儿,他披着各种各样的保护色,但这些都是他自愿的。在西方,他们母子用他母亲娘家的姓雷福莱特。而在东方,他的名字很有来头:尼克-申,是申劳唯一的后代。 “除了布莱希特①之外”他接着写道“如果有谁要写马克思风格的诗歌,他可以求助于魏尔②。” ①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和诗人,提出“史诗戏剧”理论和“戏剧陌生化”的表演方法,强调作品的理性分析和教育作用,写有论着《戏剧小工具篇》、剧作《大胆mama和她的孩子们》等。 ②魏尔(1900-1950),德国作曲家,以与布莱希特合作所作的讽刺歌剧《三分钱歌剧》和《马哈冈尼城的兴亡》最为著名,纳粹执政后移居美国。 几乎没有道路是向尼克-申开着的,他父亲至今还未请他继承他的事业,所以他给自己选了一个专业:新闻学。对这个专业,他似乎并非完全没有天赋。他的暑期作业《致我父亲的几封信》将作为他文学课程的作文。申劳大生不是做父亲的料,尼克在文中解释道,但他很爱自己的儿子。文章中没有多少事实根据,因此他使用了书信的形式。 尼克卧室的门被轻轻的推开,本妮没有敲门就钻了进来,她脚上穿着一双高跟拖鞋,高挑的身体一丝不挂地裸露着。她关上门,然后紧贴着门站立;她挺起胸脯,看上去整个人绷得紧紧的,像是努力要摆脱门把手的引力一样。 “我在这儿,骑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