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5章 (第2/2页)
了过去。 当大多数人选择对一件事保持沉默的时候,这件事也就成了潜规则。 在改革开放头10年,第一批富起来的,都是城市无业者和农村不会种田的人,他们利用当时物资匮乏,民风淳朴,靠从事商业交换,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而代表着文化主流,对传统道德理解较多,并自觉遵从的知识分子,却依旧穷,当时流行的话是:“做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第二批先富起来的,是从事生产加工的工厂主。因为物资匮乏,导致产品供不应求,80年代,假货横行,就是在这个年代,依靠造假、制假,南方成了富翁集聚地。第三批富裕起来的是房地产行业和官员,官商紧密勾结,使得社会财富快速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 从几批先富起来的人看,基本上都是利用了社会制度的变迁时机,靠投机致富,而真正靠诚实劳动实现致富的少之又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地位,对民众的吸引力是无坚不摧的。 可是他们这些富起来的人,好像并没有带领其他人共同富裕,好像还自认高人一等。哎! “咚咚…”敲门声又响起。 “咦!谁又来了。”方默南和叶老四两人对视一眼“请进。” 推门进来的是胖子,头发上还滴着水,还有些冰碴子,身上好冒着热气,显然刚洗澡出来。 “怎么不把头发擦干,不怕吹病啊!得偏头疼。”方默南仍了干毛巾给他。 胖子接过干毛巾,坐在沙发上擦了擦 。“咦!四少来了。” “这上哪去了?”叶老四手上下一挥,打量着他道。 “刚从蓉城回来。”胖子擦完头发,给自己倒了杯茶,抿了一口“呼!正平姐夫不是走马上任了,咱也去捧个场。建个饮料厂,那里离柑橘的原产地较近,生产果汁最好不过。” “事情办完了。”方默南问道。 “嗯!手续办完了,有正平姐夫坐镇,我都不用找他,开发区管委会致力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亲商”的行政服务体系,对区内企业全部实行行政事业“零收费”行政服务中心十几个审批窗口对区内企业和进区项目集中审批、办理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所以很快就办完了。跑马圈地,地段不错,明年开春在施工。” “你倒是快!还是和食品有关。”叶老四打趣道。 胖子神秘兮兮道“我不是最快的!老大你猜我在开发区办手续遇见谁了?” “这还真不好猜!给个提示!”方默南兴致颇高的跟他玩儿了起来。 “提示啊!人也是咱云县的。”胖子说道。 方默南仔细看着胖子,想了想“第一我肯定认识,而让你这么惊讶的,我们关系很近,但肯定不怎么好!”她脱口而出“我大舅!” 胖子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去开超市的。” 方默南笑了笑“他倒是有经济头脑。” 大舅他们这些年也是与时俱进,虽然方默南他们已经不再关注他们,但是作为亲戚他们的消息还是传到他们耳朵里。知道他的生意又扩大了,还知道夫妻两个跑到齐秋实工厂,听管理课程。顶着齐秋实大舅哥的身份,想要听课,还真没人拦着。至于去老爸那里投资,算他们有眼光。 随即不再谈他了,方默南问道“老爸在那里怎么样啊!”叶老四对方默南的家务事,也没那么好奇八卦的样子,听他们的谈话多少也听出点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胖子撇撇嘴“除了行政一条街,还像个样,前面办公室,后面就是家属单元房。其他的地方没法看,园区内既没有企业,又没有超市、学校、医院,出门就是庄稼地,冷冷清清的,离省城太近了,宁可挤在里面,也不像向外发展,当然也可能是冬天的缘故。” “还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也是时间问题。”方默南说道。 听胖子说的,有点儿像,宁要浦西一张床 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普遍的观念。相对于省城,开发区那就是穷乡僻壤,乡下地方,荒郊野外,各种设施都不齐全,不方便,人们当然不愿意去了。 上任的第二天开始,老爸就到区里各处视察去了,了解区里的现状,还有乡下的状况,毕竟征的是农民的地。(。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