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第2/4页)
出一条一条泾渭。 他狂奔上一楼小便场,芳菲迫不及待地扑入他怀中,痛哭失声。 乍看之下,景致相当赏心悦目,俊男美女以优美的姿态渐渐拉近距离,然后美人梨花带泪地投入俊男胸膛。 “他们在拍戏哦?“卡麦拉”在哪里?”第二波观景人潮再度聚集,甚至有人开始搜寻摄影机的藏匿地点。 “有人找你麻烦?还是钱包被窃走了?”他的铁口直断竟然达到如此精准的地步,真是吓人。 “那个人…”芳菲不断啜泣“色情…男主角…亚歆…” 凑热闹的旁观者听得一塌糊涂倒是瑞克马上明白了。 ““亚歆”的男主角?那个混蛋在哪里?”他的语音罩上浓测的阴狠意味。“哈罗!” 说曹cao、曹cao到。 小郑似乎尚未发觉自己已陷入危险之中,兀自开开心心地追上来,准备“叙旧“咦,这个男的好像是演电视的。”观众席再度扬起细细的耳语。“那个外国人也很眼熟呐!”“原来他们真的在拍戏。” 瑞克压根儿对周遭环境视若无赌。他观望着小郑的流气帅劲儿,冷哼一声,冷不防挥过去势道万钧的左勾拳。小郑当场被揍扁在地上。 “好!”戏剧化的行动获得现场臂众的喝采。 怀中拥美中,并且以俊帅的Pose打倒情敌,可以列于高难度动作。啪啪啪啦!掌声纷纷从每个角落响起。 “不要打架。”芳菲惶骇地抱住他的手臂。“我们赶紧走,别理他。”“喂,你们搞什么鬼?”小郑从倒地的局势直起身,一时之间男性自尊受到严重的打击,幻化而成的情绪可用“恼羞成怒”来形容。 “快滚。”瑞克话都懒得与他多说。“我想和这位小姐聊几句也不成吗?”他用力对外国人皱眉头。“滚。”只剩一个字。 “哈罗,这个洋鬼子是不是威胁你不可以和其他男人交往?”他脑中开始在编造剧情了。 家境清贫的秀丽少女不得不以拍摄色情片筹取生计,道德良知却临时发作、反悔了,致使她仓皇逃走,最后落人外国恩主的手中,从此过著被囚室眷养的皮rou生涯。 “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最好别跟著我。”芳菲不敢正眼瞟他。情势已分出高下“女主角”做出她的抉择,束方同胞落选了。外国佬再得一观众睁大眼睛,静候男性同胞接下来的反应。他会不会尊重女主角的选择呢?或者发挥男子汉的气概,将她夺回自己怀中? 小郑…从未出饰过第一线演员的小郑…当然宁愿扮演英雄的形象。 “Hey,you!”他自留的脸孔右斜二十度角,嘴角勾起一道酷笑。 “Let thegirl go…哇懊!” 一记千斤万吨的大拳头第二次轰毁他的POSE。 怎…怎么会这样?剧本通常不是这么编排的。英雄理应救得美人归,然后跨上重型的哈雷机申,共同驶向无限遐美的黄昏。 莫非这出好戏的男主角又轮不到他? 瑞克的下巴有一条肌rou隐隐抽动,若非顾念他们站在大庭广众的地盘,只就一脚踹那痞子上落矶山脉。 “走。”占有性的右臂紧紧护佐美女,承载著众人赞叹的眼光,缓缓踏出广场的人潮包围。 啪啪啪…“好呀!”“好看好看。”此起彼落的喝采声霎时淹没了一切屈辱。 小郑从影以来,尚未接受过如此激烈的礼赞。即使自己的戏路有点糗到,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谢谢,多谢大家的鼓励。”他一骨碌爬起来,朝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鞠一次谢幕躬。 “你们的录影啥米时候会播出来?”热心的欧巴桑发出询问。“呢…”他乾笑几声。 “导演还没决定何时播出,不过我最近另外接了一部电影,由大导演邓冠旭执导,十月就能上片,请大家届时到电影院好好欣赏,给小弟一个面子。唤,对了,我是郑大龙,谢谢大家的捧场,谢谢,感激不尽。” 小便场再度被欢天喜地的鼓舞声包裹。 另一对男女主角硬生生踩住远去的脚步,褐眸与黑瞳面面相觑。 “告诉我我听错了。”芳菲发出虚弱的求救。这是何时发生的事,为何从没听见邓导演提起新角加入的讯息? “全台湾中起码有上万人姓‘邓’名‘冠旭’。”他试图以虚妄的机率性安抚“这一万个邓冠旭之中,恰好投身电影圈拍片的导演又有几个?”她是被里肌rou的善心言语。 “呃…”答不出来了。 她想哭。 短短三个多用的暑假尚未过完,她所经历的人事物已远胜过近二十年的生命。先是多年死对头重新冒出她的生活圈:再是应征打工,险些误入失身的贼窝,接著又被黑道騒扰,工作自由遭受威胁。彷佛嫌她日子过得不够艰辛似的,打工噩梦中的男主角又rou化成活生生的形象,侵入她的公事圈。 她真的想哭… *** “情况很复杂。”赵方祺的半张脸全掩在“大家学英语”的教材本后面。 “你也这么觉得?”赵爸爸小有戚戚焉。“儿子,你猜报纸上的照片是怎么回串?” 平时他没有翻看影艺版的习惯,直到女儿在电影公司打工后,才勉强自己没事瞄瞄那些蝶乱蜂喧的花边。尽管如此,除去当初瑞克抵台的消息曝光之外,他可万万料想不到还会在报纸上瞧见赵家人的照片。 其实,报纸角落的图像并不显眼,而且照片中的女儿投进瑞克怀中,大半张脸被他遮挡住,而瑞克也戴著大型墨镜和棒球帽,免除了暴露身分的嫌疑,但做爸爸的人依然可以一眼认出自己的心肝宝贝。 郑大龙戏约刚上门,女友便是人? 标题非常简捷单纯,新闻的版面也仅占据了五公分见方的小篇幅,丝毫未曾刻意渲染,显然撰稿记者并未认出墨镜男子的身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