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3/3页)
么特别用意。 “你就不怕旁人知道吗?这里可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 彼得和尚淡淡摇了摇头“我自有办法让他们觉察不到,何况此地是碑石之地,大半夜的谁也不会来的。”他伸出食指,以指划圈,把方圆十几米内都笼罩在一层淡薄的气息之中,然后说道:“法源寺本叫悯忠寺,本是唐太宗为战死在高丽的唐军将士所设,取怜悯忠良之意。之后历代风云轮转,宋时的宋钦宗、谢枋得,元时的张翥,明时的袁崇焕,都曾与此寺有过牵连,民国时甚至一度是停灵之所,无数孤魂怨灵都经此地而堕轮回,无不怀着嗟叹怨愤之情。千年积淀下来,就让这寺中天然带着悲怆阴郁的气息。” 他一拍石碑,烛光自行大炽,罗中夏看到碑上的文字清晰了几分,那是一首律诗: 〖百级危梯溯碧空,凭栏浩浩纳长风。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魂来沧海鬼为雄。 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诗意苍凉,语气愁郁。落款是蜕庵先生。 “你想表达什么?这种话你该去对文物局的去说。”罗中夏不知蜕庵先生就是张翥,冷淡地反问。 “钦宗、谢枋得怀亡国之痛,张翥感时局之殇,袁崇焕更有沉冤啖rou之怨。就算是整个华夏历史上,这几个人的哀伤怨痛都是至情至深。是以整个京城,要属此地沉怨最甚。”彼得和尚说到这里,镜片后的目光一凛“笔灵是灵性之物,对于情绪最为敏感。太白之笔性情飘逸,到了此地必为忧愤的重灵所羁绊,不能一意任行——就好像是蚊虫落入松脂一样。” “难道说…” “不错,Miss秦显然是打算把你带来这里杀掉,然后借重灵之气粘住脱离了宿主的太白遗笔,然后从容收之。” 罗中夏听了以后,面色一变。难怪自己一来到这里,就觉得胸中憋闷,原来是另有原因。如果他们所言属实,那现在自己就处于绝大的危险中。只消他们动手杀掉罗中夏,青莲遗笔唾手可得。 彼得和尚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由呵呵笑道:“罗先生你过虑了,我们韦家不是那等下作之人,否则我们早就动手了,何苦跟你在这里白费唇舌?” “那…你们究竟是什么人,跟秦宜到底是什么关系?” 彼得和尚与曾桂芬对视一眼,曾桂芬道:“如果我们告诉罗先生我们韦家与秦宜之事,你是否愿意也把青莲遗笔的来历告诉我们?” “好吧…”罗中夏勉强同意了这个提议。他怕万一再推三阻四惹恼了这伙人,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事。 “在我讲之前,可否让我感受一下,那枝青莲遗笔?”曾桂芬道。罗中夏看这老太太神态诚恳,不似作伪,于是把手伸了过去。曾桂芬的双手微微发颤,她小心地握着罗中夏的手,仿佛虔诚的基督徒亲吻教皇的手背。罗中夏微一运笔力,青莲轻轻绽放,一股奇异的温软感觉顺着罗中夏的手传到曾桂芬身上。这老太太如被雷击,僵在原地,五官沉醉。过了半晌,她才重新睁开眼睛,双眸放光。 “是了,是了,这就是太白遗风呵!” 罗中夏把手缩了回去,曾桂芬点点头,右手习惯性地敲了一下并不存在的大鼓,左手食指拇指相接。二柱子和彼得和尚袖手恭敬而立。她圆润的声音娓娓传来,在寂静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澈。 “韦氏的来历,我想罗先生你也是知道的。其实我们韦氏传到今日,开枝散叶,宗族也颇为繁盛,但真正握有笔灵之秘的,却只有正房这一系。时局纷乱,人心又难测,万一哪个不肖子孙拿着笔灵出去招摇,早晚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所以韦家除了正房和诸房房长以外的绝大多数族人,也都不知道和笔冢之间的渊源。正房一直秉承韬光养晦之策,尽量低调,与世无争。” 曾桂芬这时声音略有些高抬:“三十年前,韦家正房族长韦通肃的长孙韦情刚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上山下乡的运动,去了安徽当涂一个叫龙山桥的镇子。同行的有十几个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其中有一个叫秦波的上海姑娘。大少爷写信回来的时候,总是提到她,族里很快就发现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她言谈之间,竟然有些怀念的神色“大少爷”三个字喊得十分慈爱。 “时代已经不同,韦家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不那么重视——不过韦家身负笔冢之秘,大少爷又是正房长孙,择偶不得不慎。因此韦氏中特意派了大少爷的一个远房叔父前往龙山桥镇,以探亲的名义去暗中考察一下。” “这故事听起来真《故事会》。”罗中夏暗自嘟囔。 曾桂芬继续讲道:“韦势然去了当涂以后…” “等一等!你说谁?”罗中夏猛然间听到这个名字,仿佛神经被抽了一鞭子。 “韦势然,就是大少爷的那个远方叔父。”曾桂芬迷惑不解地反问:“你认识他?” “岂止认识…”罗中夏苦笑道,指了指自己胸口“我这枝青莲笔,就是拜他所赐啊。” 他再一看,曾桂芬和彼得和尚的脸色已经变得如蒙死灰,难看之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