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1/3页)
第十八章 以手抚膺坐长叹 ——出自《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李白〈蜀道难〉 天下的笑有许多种,有微笑,有媚笑,有甜笑,有假笑,有冷笑,有晏笑,有开怀大笑,有掩嘴轻笑,有沧海一声笑,有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可没有一种笑能够概括彼得和尚此时的笑容。那是一种混杂了佛性安然和知识分子睿智的笑容,自信而内敛,然而细细品味这笑容,却让人感觉如芒在背,油然生出一种被对方完全掌握了的无力感。 所以当彼得和尚冲他一笑的时候,罗中夏顿时大骇,不由得往后退了一步。彼得和尚纹丝不动,原地宣了一声佛号,问道:“阿弥陀佛,这位先生,请问高姓大名?” 罗中夏刚才见识过他那一踏,非同小可,所以不敢掉以轻心,一边琢磨着如何使出青莲遗笔,一边敷衍答道:“姓罗,罗中夏。” “哦,罗先生,幸会。我想我们之间,或许有些福缘,不妨借步聊聊如何?” 彼得和尚这番话罗中夏压根没听进去,他一看这三个人都不是善与之辈,心想只有先发制人一条路了。他经过数次剧斗,对于青莲遗笔的秉性也有了些了解,平添了几分自信,不似在长椿旧货店那时般懵懂无知。 他嘴唇嚅动了几下,彼得和尚稍微往前凑了凑,道:“罗先生声音太小,可否再说一遍?”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罗中夏又重复了一次,彼得和尚一听,耸然惊觉,已经晚了。只见长风如瀑,平地而起,化作一条风龙席卷而去——虽无相如凌云笔的霸气,却也声势惊人。 彼得和尚就手一合,想故技重演,划起一道圆盾。没想到这股风暴吹得如此强劲,他的力量防得住麟角锁,却扛不住青莲笔的风暴,身子一晃,不由得往后足足退了三步。 不料罗中夏不记得下面的句子,情急之下随手乱抓了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黄河天际流。” 风暴陡止,全场气氛开始凝重低沉。彼得和尚得了喘息的机会,这才停住身形。他不怒反笑,朗声赞道:“不愧是青莲笔,果然是大将之风。” 罗中夏看到敌人还有余力称赞,有些暗暗起急。这些诗句都是他那天晚上捧着《李太白全集》浑浑噩噩记下来的,记得一鳞半爪,而且诗句之间意境相悖,全无连贯,他本身理解又肤浅,难以构成强大的威力。 看来新不如旧,还是用自己背熟的几首诗比较好。于是很自然地,他开始施展出〈望庐山瀑布〉来。这首诗气魄宏大,比喻精奇,容易被青莲遗笔具象化成战力。它挫败过秦宜,实战经验应该信得过。 罗中夏一边将前两句慢慢吟出来,一边警惕地望着彼得和尚,脚下划圆。这首诗前两句平平而去,只是铺垫,无甚能为,实际上却是为第三、四两句的突然爆发张目,诗法上叫做“平地波澜”罗中夏自然不晓得这些技巧,不过他凭借自己武侠小说里学来的一点常识,知道一套掌法从头到尾连环施展出来,威力比起单独几招强了数倍。所以他从头到尾,把整首诗逐句念出,也暗合了诗家心法。 只见得吟声到处,紫烟在四周袅袅升腾,水声依稀响起,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彼得和尚不知虚实,不敢上前进逼。罗中夏见状大喜,开口要吟出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此句一出,就算彼得和尚有通天之能,恐怕也抵挡不住。 岂料“直”字还没出口,一直在旁边的老太太突然开口,大喊了一声:“行!”这声音不大,却中气十足,脆亮清楚,宛如铜豆坠在地上,铿然作响。若是有行家在场,定会击节叫好,直赞这简直是增芬再世,玉笙复生。 这一声呼啸恰好打在诗的“七寸”之上。诗分平仄“飞流”为平“直下”为仄。老太太这一个“行”字乃是个脑后摘音,炸在平仄分野之间,韵律立断,罗中夏登时就念不下去。 罗中夏定了定心神,心想这也许只是巧合,哪里有话说不出来的道理。他瞥了一眼老太太,决心说快一点,看她又能如何。 可任凭他说得再快,老太太总能炸得恰到妙处,刚好截断诗韵的关窍。他吟都不成句子,更不要说发挥什么威力了。罗中夏反复几次吟到一半,都被老太太的炸音腰斩,时间长了他渐觉呼吸不畅,有窒息之感。老太太的啸音却是越发高亢清越,让人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个满头银发的老妪。 这种感觉最难受不过,罗中夏满腹情绪无从发泄,胸闷难忍,不由得仰起脖子大叫一声。这一声不要紧,青莲遗笔辛苦营造的紫烟水声具象被破坏无遗,颓然褪去,再无半点威势。 彼得和尚见机不可失,连忙使了个眼色。一旁的二柱子犹豫了一下,终于冲上前去,一记干净利落的手刀落在罗中夏脖颈。 这个不幸的家伙哎呀一声,扑通栽倒在地,一夜之内二度昏迷不醒。 四周归于平静,夜色依然。三个人凑到罗中夏身边,老太太强抑住心情激动,看了看左右,道:“这件事关系重大,此地不宜久留,还是先找个落脚点的好。” 彼得和尚指了指秦宜扔下的那辆帕萨特,轻松地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