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回踏雪寻梅 (第6/7页)
” 只听高半仙的声音,传了进来,道:“还要委曲诸位一下,老夫送入车中四幅蒙脸的黑布,诸位把面包起来,然后,鱼贯行出车外。” 车帘微微启动,高半仙送入四条蒙面黑布,道:“有一件事老夫要先行说明,你们既然接受了这个条件,那就要严格的遵守,不可妄存投机侥幸之心。需知老夫要你们蒙上眼睛,自然是有它必需的原因,所以顺便提醒一句,不可偷瞧,如是不听老夫劝告,出了事情,别怪老夫无法相助。” 这时,四个人都已经蒙上眼睛,行了出来。 赵一绝道:“高老前辈,你究竟要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在车上不许我们向外面瞧,下了车又蒙着眼睛赶路,是不是过份了一些。” 高半仙道:“如若有人不愿去了,现在还来得及改变主意。” 赵一绝、张岚、李闻天、刁佩等心中虽然不满,但却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四人都默然不语,其实,一件普通的事,只要处理的神秘一些,就合引起人强烈的好奇之心。 高半仙道:“四位既无反对之意,想是同意老夫之见了。”语声一顿,接道:“你们互相牵着手,老夫走在最前面,替诸位带路。” 四人都不再答话,伸出手去,互相牵在一起,高半仙当先带路,向前行去。 四人虽然都是身怀武功的人,但却都未有过蒙上眼睛的经验,只觉行来高一脚低一脚,十分不舒服。直待行了十余里,四人才慢慢的习惯。 这一段行程足足二十里以上,而且地上遍生野草,感觉中十分荒凉。 突然间,四人都感到眼前忽然一黑,似乎是进入了屋中,果然,耳际间响起了关门的声音,紧接道,响起了高半仙的声音,道:“各位可以解下脸上的黑布了。” 四个人依言解下脸上的黑布。 赵一绝笑一笑,道:“这是什么地方?”一面转目四顾,只见停身处,正是一所茅舍,房中放着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子,桌上放着一把茶壶,五个茶碗。 高半仙淡然一笑,道:“诸位平日吃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吃腻了换换粗茶淡饭,倒也是别有风味。”一面说话,一面拿过一个茶碗,倒了一碗茶,当先喝下。接道: “那位口渴了,请自己用茶,这地方没有人伺候,诸位,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了。” 赵一绝倒了一碗茶,一面喝一面说道:“高老前辈,这是什么地方?老前辈把我们带到此地作何打算?” 高半仙道:“带你们到此,用心在救诸位之命,难道诸位心中还在怀疑吗?” 赵一绝道:“咱们如不相信老前辈,自然是不会到此地来了。” 高半仙道:“诸位既然是相信老夫,那就不用多问了。” 赵一绝轻轻咳了一声,道:“老前辈,我们要住这里好久?” 高半仙道:“三五日而已。” 赵一绝道:“三五日以后呢?” 高半仙道:“三五日之后,那见面阎罗已带谭一冲、万花剑等离开了北京。” 赵一绝道:“他们会不会再来?” 高半仙道:“那就非老夫所能预知了。看他们对那七星剑的贪欲,大约是不会放弃。” 赵一绝道:“照老前辈这说法,你救我们,只是救我们一时之难了。” 高半仙沉吟了一阵,道:“就目下情势而论,诸位只怕不易摆脱这场麻烦了。” 张岚道:“如是后果一佯,老前辈带我们来此,岂不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高半仙道:“话虽如此,但老夫总不能见死不救,再说,多活一些时间,也许能找出别的求生机会。” 刁佩道:“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老前辈的掌握之中,老前辈如若有什么吩咐,可以告诉我们了。” 高半仙摇摇头,接道:“如是老夫的推断不错,见面阎罗今夜不来,明日午时之前,他们定会找到此地,如是诸位够胆气的话,那就不妨小心一些瞧瞧热闹。” 赵一绝道:“瞧一瞧热闹还得小心?” 高半仙道:“不错,得小心,记着,此地的主人,最忌别人瞧到他,所以,你们要特别小心,别让他发觉你们在偷瞧。” 张岚道:“北京城郊,有这样一处不能瞧看的神秘所在,在下怎么未听说过。” 高半仙道:“你干了十几年总捕头,不知的事情,还多得很。”重重咳了一声,接道: “好啦!咱们谈到此地为止,老夫就此别过。”转身向外行去。 赵一绝急急说道:“老前辈,咱们不能向外面瞧,自然是不能出去了。” 高半仙道:“这一点似乎是用不着老夫再说一遍吧?” 赵一绝道:“我们四个人吃的、喝的…” 高半仙道:“自会有人按时送上。” 赵一绝道:“要行个方便,难道也在这房里不成?” 高半仙道:“推开屋角一扇门有一个小小的茅坑,足够四位之用了。” 赵一绝道:“老前辈几时再来?” 高半仙道:“快则明天,迟在三天之后,诸位珍重,老夫去了。”掀帘开门而去。 原来,门外还有一条厚厚的布帘子,三面的窗子,也是如此,所以,不见天光透射进来。 赵一绝缓步行到窗前,接道:“兄弟想瞧瞧外面的景物,不知道诸位是否同意?” 刁佩道:“小心一些瞧,不要紧。” 李闻天道:“刁兄,高半仙的话,并非全是恫吓。” 刁佩道:“他说过,我们小心一些,就可以瞧瞧热闹,这话有足够回旋余地。” 赵一绝道:“有道理。老赵先试试,如是真有什么危险,兄弟先挂锐锋。”他口中说的很大方,但举动之间,却仍是小心翼翼地掀开。垂帘外面,是一扇紧闭的窗子。 赵一绝缓缓推开了一点窗缝,眯着一只眼,向外看去。 茅舍外是一片果林,这座茅舍,似是盖在果林中间。 这时,已是初秋季节,秋风中黄叶飘飘。突然,人影一闪,一个身穿五衣,足登草履,卷着两条裤腿的汉子,由眼前行了过去。那人的举动很慢,手中还拿着一条细竹竿儿。目光到处,赵一绝顿然一呆。敢情那蓝衣草履的汉子,双眼上包着一条黑布,虽然相距在两丈开外,但赵一绝仍可看出,那人脸上的裹布很厚。 赵一绝想想自己脸上适才包的黑布,心中恍然而悟,暗道:“原来这些蒙眼的黑布,竟是特制之物。” 蓝衣人不时借堂竹竿探路而行,显然,对这果林的形势,并不熟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