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严歌苓:小说源于我创伤严歌苓其人 (第2/2页)
。现代人由于媒体的轰炸,已经形成了各种感觉的交叉。 新京报:在你的写作过程中,哪部小说是由于你接触到一个视听形象而后创作呢? 严歌苓:《扶桑》啊。在一个阴暗的屋子里,有一道光射进来,女人缎子般的肩膀款款站起来,这是一种直接用图像的方法。她的动作是由于我的呼唤而定型的。 新京报;很多女性作家都擅长大段内心独白,细腻心理描写。你是背道而驰的。 严歌苓:这主要是看一个作家体谅不体谅读者的问题。 我的代理人接触过不少中国当代流行的小说,他说这样阅读作品就像陷入一个语言沼泽的境地,太WORDY了。你想让西方读者欣赏中国小说,更要体谅西方的读者。中国的作家和导演被宠坏了。所以说要有平常心,李安为什么能拍《断臂山》呢?还是因为他的人之常情从来没有丢失过。一个人不会去关心油盐柴米,李安特别喜欢做菜。 不想控诉某个人,我对控诉没有兴趣 新京报:在《第九个寡妇》,你不回避中国的很多现实问题,你的眼光是走了之后又回来那种。 严歌苓:我到了国外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我不想控诉某个人。我只想写这样一段不寻常带有荒谬的历史运动,让我们看到一种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对人性感兴趣,而对展示人性的舞台毫无兴趣。还有一点,我自己也具有平常心,我没有把自己束之高阁,不参加造神这些东西,尤其在美国作家只是一个寻常的人,没有什么自己感觉了不得的地方。说到文革,文革使他们精英化了,文革也牺牲了很多人。我对控诉没兴趣,第二没人爱听。一控诉有人就反感,还不如给年轻人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新京报:《第九个寡妇》中老公公在地下生活20年,你似乎应该会着力地去处理一个看不见活在地下的人,你却没有给他多少笔墨? 严歌苓:这个小说是葡萄的视觉。是她看世界,而不是世界看她。葡萄看不见的事情就没有发生。就更有她一种生活停滞的感觉。这种痛苦比她的挣扎还要痛苦,像一个蛹一样封闭。 新京报:中文版《第九个寡妇》和英文版的区别在哪里呢? 严歌苓:主要区别在于意象性的东西不多。英文要求非常具体,它没有大写意的东西,写意体现在动作里,留给读者去揣摩。 新京报:《一个女人的史诗》在你的作品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严歌苓:是我非写不可的作品,但不想让我爸爸知道是我在写我mama。它被中央电视台买去了。 动物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永不变心 新京报:我觉得你写动物写的很好,比如在《第九个寡妇》中驴子为了不被杀掉当成一堆驴rou,在得知早上要杀它,它半夜起来拉磨。 严歌苓:我特别爱动物,从小就喜欢。我照了很多我和我的狗的照片。美国有报纸采访我的时候,拍照片时怕僵,我干脆把狗抱起来。我的狗不害怕镜头,她有时候还会抢镜头。对动物的怜惜受到外婆的影响,她特别喜欢猫,在最鼎盛时期她养过5只猫。我是一个动物狂。我也很喜欢通人性的马。马是最漂亮的动物。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家里的黑猫还用牙齿叼回一块金华火腿,让我们生出敬意。 新京报:你写的人物大都去文明化,这和你对动物的爱有关系吧。 严歌苓:是啊。我家的狗懂很多语言。 新京报:动物和人最大的区别? 严歌苓:动物不理性吧。 动物一旦爱上你,就不变心。 新京报:你编剧的《少女小渔》、《扶桑》都受到好莱坞的青睐,你怎么理解文化冲突的问题? 严歌苓:你不要去取悦任何,沿着自己的路去走就好。 人家不欣赏你也无所谓。 新京报:你觉得你的小说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呢? 严歌苓:告诉你一个真中国。 新京报:你很欣赏和你一样有着远离祖国坚持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吗? 严歌苓:我现在只看那些对我在文字上形成冲动的挑战感的书,德国作家的《铁皮鼓》。我很喜欢很幽默的作家,索尔贝娄的书,DH·劳仑斯的书。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除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文坛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作家。 2006年04月28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