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其人其文_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第4/4页)

荒诞和人性的压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3]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名作欣赏》,2004,(5)。

    [4]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5]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华文文学》,2005,(3)。

    [6]邢楠,王洪,戴亚琴《碣石潇湘无限路——浅析严格苓短篇小说的女性世界》,《绥化学院学报》,2007,(5)。

    [7]〔新加坡〕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华文文学》,2007,(1)。

    [8]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华文文学》,2007,(3)。

    [9]〔香港〕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4)。

    [10]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14]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6)。

    [24]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学》,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文学》,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11)。

    [31]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6)。

    [34]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语文知识》,2007,(3)。

    [3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6)。

    [36]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文学》,2002(2)。

    [37]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国外文学》,2006,(3)。

    [38]李亚萍《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39]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小说评论》,2006,(5)。

    [40]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41]《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3月17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