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紧急召见 (第3/4页)
“战争初期,必须把北寮战场抢到手,要先敌抢占。” 周恩来对老挝战场前后谈了四条意见,停下来,神色严肃,显然是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 “苏权同志,你汇报中谈了中、越、老三方关系问题,”周恩来声音转低,他在强调一个间题时才会将声音放低。 “从整体上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段苏权没有马上回答。不是没想透,而是考虑用什么样的话来简单明确他说出想法。 “抗美第一,团结第一。努力协调,积极疏导。”段苏权一边思索一边回答。、“好,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就好。抗美第一,团结第一。” 周患来赞赏地点点头。他来河内,已经知道越南《人民报》用显著篇幅登载历史上越南民族英雄抗击“北方侵略”的文章,段苏权也讲了中越双方在老挝发生的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总理曾有所担心忧虑。怕我们的工作组与越方在老挝产生矛盾而影响老挝乃至整个印度支那的革命事业…段苏权的回答使他放下了心。 周恩来沉吟片刻,一手叉腰,一手抚着下颏说:“从目前情况看,即使我们出动大批军队援寮,越方部队和顾问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支援老挝,他们会留下来与我们并肩战斗。因此。在将来处理好三方关系是一个极重要、极复杂的问题。非有战略思想不可。” 停顿片刻,周恩来换了坚定的语气:“但无论如何,军事行动本身要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客观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承担起这副重担子。” 三党会谈之后,周恩来曾为越南民族英雄征侧征贰陵墓献了花圈。征侧征贰姐妹是在东汉时期的起义军领袖,史称二征起义。起义受到东汉光武帝的镇压,两姐妹壮烈牺牲。 周恩来这一表示,使越南同志深受感动。 之后不久,应越南政府请求,大批中国军队先后进入越南北方和老挝,支持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当时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口号是:不惜做出最大的民族牺牲。 段苏权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后的第二天晚上,朱其文大使宴请参加三党会谈的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和驻越专家。 周恩来在三党会谈后。与有关领导个别谈话,没有出席宴会。 宴会开始前,陈毅元帅讲了话。他身体比较胖,但不显臃肿,人前一站,俨然半截铁塔。因为眼睛不太好,平时戴一副大墨镜;如今在室内一摘去,养足精神,目光熠熠照人。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是我率代表团参加的。在钩鱼台国宾馆我对代表团成员讲过:要有战略眼光,才能分清敌友,顾全大局,团结对敌;才能坚持原则、掌握方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我们的策略…”陈毅声若洪钟,在段苏权心里引起阵阵激荡。他虽不曾参加日内瓦会议,对会议情况却很熟悉。出国前他看过大量资料,也听知情人介绍过,从中获得许多教益。 去日内瓦之前,陈毅分析形势:“近几年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一些问题。苏联和波兰将参加这次会议。我们这几年虽然同苏联有重要意见分歧,但我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们一定要分清敌友,要很好地同苏联、波兰合作,要配合行动,团结对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基本利益一致,但不是铁板一块,我们要注意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会议中要重视中立国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正是有这种战略头脑;当苏联代表团在会议中采取拖延态度,想等待赫鲁晓夫去维也纳与美国进行第二次首脑会谈的结果时,陈毅在8个月的马拉松式会谈中沉住了气,没有转移斗争大方向。他归国汇报时,途经莫斯科,向赫鲁晓夫敬酒说:“我们两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总的来说合作得不错。 但是也有些问题,赫鲁晓夫同志,请你过问一下好吗?” 赫鲁晓夫连连点头说:”好好好,我回头我葛罗米柯问问。” 在一次招待会开始前,陈毅很严肃地问翻译:“中国的成语,千金难换一知己。你知道苏联有没有类似的成语?” 翻译想了想说:“苏联有这样一句谚语:宁要一个朋友。不要一百个卢布。” 陈毅略一沉吟,点点头:“嗯,还可以。” 招待会开始后,陈毅做了5分钟的即席发言。讲到动情处,用他那闻名中外的大嗓门说:“宁要一个朋友,不要一百个卢布。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苏联人民是会感觉到中国人民的友谊的。” 翻译之后,全场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反响异常强烈。当时中苏矛盾已相当激烈,陈毅在1959年曾与赫鲁晓夫指名道姓大吵一架,在这样情况下陈毅能主动做好与苏联的团结工作,非有战略头脑不可能这样顾全大局。 有了战略头脑,才可能利用矛盾;在敌人中找朋友,尽可能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中国副外长章汉夫英语非常好,主动接近英国代表团副团长麦克唐纳。有一次,麦克唐纳来拜访章叹夫,说:“中国酒好喝,我喜欢喝中国酒。”这是友好的暗示,章汉夫马上拿出茅台酒招待这位英国客人。 “中国人喜欢喝酒聊天。”麦克唐纳端起酒杯说。 “麦克唐纳先生对中国的风土人情还是知道一些的埃”章汉夫也端起酒杯。 麦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