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指桑骂槐 (第5/5页)
。鲁班门前弄斧头固然有点可笑,但要是真有三板斧呢?而最最“小儿科”的三字经居然拿到圣人门前去卖,那就实打实地可笑到家了。更可笑的是“别拿武大郎不当神仙”意思是要尊重人,别小看人,不要把人不当人。这就奇怪。要说“别拿吕洞宾不当神仙”还像回事,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但反过来一想,又觉得特别有道理。你想吧,要是连武大郎都被当成了神仙,还有谁不是神仙? 同样“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就比“事情只差一步,不要功亏一篑”有趣味;“他不把我当干粮,我也不把他当咸菜”也比“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有嚼头。民间话语从来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难的是用其俗而不至于粗俗、庸俗。北京人就能做到这一点。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比如丫挺、傻逼之类的市骂,母猪胡同、灌肠胡同之类的地名,但并不让人觉得俗气,因为北京是中国最高贵最大气的城市,有一种其他地方没有的贵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北京虽有粗俗粗鄙却不至于沉沦。实际上,所谓北京的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它们只可能在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特殊环境中熏陶培养出来的。因此,尽管方言俚语都难免“俗”却唯有北京,能够化臭腐为神奇,用土得掉渣的话说出最具有艺术性的名言来。 六、再说雅俗 南京则又是一番风味。 如果说北京有贵族气,那么南京就更多文人气。南京是一个文人倜傥名士风流的城市,因此尽管南京也曾有过辉煌时代和英雄业绩,却“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人们记得住的只有“六朝金粉,秦淮风月”只有乌衣巷的故事和桃花扇的传说。略带女人味的文人气使南京有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却也使南京平添了不少儒雅。 儒雅的证明之一,是南京的俚语俗话竟然可以对对联,或者说竟被人编成了对联,比如“桃干”对“杏核”“皮脸”对“rou头”“捣鬼”对“出神”杏核,指小孩高兴(得意忘形则叫“兴得一头核子”);桃干,指儿童逃学;皮脸,指不知羞耻;rou头,指没有决断。兴杏谐音,逃桃谐音。桃干杏核,不过“指桑骂槐”但桃对杏,干对核,皮对rou,脸对头,捣对出,鬼对神,无论字面,还是内涵,都对得上,不能不承认是“工对” 冯桂林主编的《中国名城汉俗大观》中收集了不少这样的对子,比如“坐冷板凳”对“钻热被窝”一个人不被重用,就叫“坐冷板凳”而要想改变处境,就得“钻热被窝”(巴结上司)。一冷一热,一动一静,一硬一软,全对上了,又如“眼睛会说话”对“拳头不认人”也很妙,一个六亲不认,一个八面玲珑,一个愣得不能再愣,一个精得不能再精,放在一起,对比十分鲜明。此外,如“脚面上支锅”(暂时安定)对“眼睛里出火”(看人眼红)“屁股上戴眼镜”(背光)对“喉咙里挂灯笼”(贪吃),都堪称绝妙;“推开窗子说亮话”对“站在楼上唱高腔”“巧姐难炊无米粥”对“老娘不是省油灯”也很好玩。俏皮话说到这个份上,就不是俗而是雅了。 事实上雅与俗,不过一步之遥,问题是要有那份雅兴。如果有雅兴,其他方言也可以对出对子来的。比如广州话“丢眼角”就可以对上海话“吊膀子”广州话“卖生藕”也可以对上海话“吃豆腐”“丢眼角”就是飞媚眼,送秋波“吊膀子”则是调情,骗女人,可不正好是一对?“卖生藕”对“吃豆腐”也很妙。前者是女人卖弄风情,后者是男人心怀不轨。女人把自己白嫩的rou体当生藕卖,男人把女人白嫩的rou体当豆腐吃,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配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 不过上海人和广州人大约都没有这份雅兴。这是两个商业气很浓的城市,更看重的是经济实惠,而不是诗情画意。有一些词,虽然并无什么诗意,但在广州和上海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捞”和“轧”广州人喜欢说“捞”谋生、混日子、闯江湖叫“捞世界”;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或者从不起眼的事情中获得很大的好处或利益,叫“捞静水”;得到了好处和利益,或者获得了成功,完成了任务,叫“捞鸡”;发迹、高升、飞黄腾达,叫“捞起”;没什么正当职业,专靠坑蒙拐骗过日子的人叫“捞家”;而出卖色相的女人就叫做“捞女”反正世界是只大砂煲,就看你会“捞”不会“捞” 上海人喜欢说“轧”交朋友叫“轧朋友”;凑热闹叫“轧闹猛”;看风头叫“轧苗头”;插一手叫“轧一脚”;婚外同居叫“轧拼头”;而受气吃瘪则叫“吃轧头”“轧”也好“捞”也好,在我们看来都不怎么好听,也不怎么雅—一个让人想到伸出手去抓,一个让人想到开着车去碾,但广州人和上海人似乎无所谓。 广州话中还有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搵和抵。搵是找的意思。觅食、谋生、找活路,叫搵食、搵钱、搵米路;宰客、骗人、讨便宜则叫搵丁、搵笨、搵老衬。抵指有价值的意思。到酒楼美餐,吃得大快朵颐,叫“抵食”;到商场购物,买得称心如意,叫“抵买”;到歌舞厅夜总会娱乐中心潇洒一回,玩得兴高采烈,叫“抵玩”;顾客满意,老板开心,看着大把的票子进账,心里暗叫“抵赚”;会赚钱的也会花钱,会花钱的多半也会赚钱,这就叫“抵手”(能干、有本事);如果没有赚钱的能耐,那就只有坐以待毙,大约也就只好叫“抵穷”(活该受穷)乃至“抵死”(该死)了。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要看“抵唔抵”(值不值)。抵,就做;唔抵,就不做。像北京人那样“侃”(侃大山),像成都人那样“摆”(摆龙门阵),大约“唔抵”那就算了吧! 当然,广州人也要“倾”(倾偈),也要“叹”(叹世界)。否则,就不会有“一盅两件叹早茶”的说法。叹,在粤语中是“享受”的意思。清早起来,在街上溜达溜达,然后走进酒楼,挑一张桌子坐定,即有小姐来上茶。再随便要一两样点心,便可以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可真的称得上是“叹世界”(享清福)啊! 广州人要“叹早茶”上海人要“孵茶馆”但他们不会像成都人那样把茶馆当作“民间政协”也不会像北京人那样把侃大山当作一种“事业”甚至“职业”(比如说相声)。他们的“叹世界”也好“小乐惠”也好,也比北京人的“找乐子”更多物质生活享受的成分。北京人的“找乐”更多的是因物质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领域去“找补”因此很容易发展为“贫嘴”可见同为“世俗”各地也不完全相同,说起话来,自然就风格各异。关于这一点,我在《读城记》一书中已讲得够多,再写就成“捣糨糊”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