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_第四章死去活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死去活来 (第6/6页)

儿这些词都有,现在则只剩下“固儿”和“筷儿”了。同样,用“头”做词尾,也是老早就有了,而且很普遍,如前头、后头、年头、日头、念头、想头、码头、锄头、石头、木头、骨头、舌头、准头、甜头、苗头等等。但“座头”、“房头”这些词,虽然《水浒传》、《西游记》里面都有,现在却主要流行于吴语方言区。王力先生说“头”作为词尾,始于六朝(《汉语史稿》),而六朝王室在江南。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吴语要更爱说“头”一些。

    儿和子也一样。用“子”做词尾,魏晋以后就开始了。汉子、犊子、种子、日子这些词,已见于六朝时的著作。唐以后,就更多,茄子、豆子、燕子、袖子、帽子、袄子、妃子、娘子,还有面子,和现在没什么两样。用“儿”做词尾则要晚到唐,比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过那时用在鸟兽鱼虫后面的“儿”多半指其初生者,如鹅儿、鸭儿、蚕儿。即便是词尾,也不一定就念轻音。宋以后,才有了车儿、船儿、唇儿、葫芦儿一类的词,名词也才开始“儿化”但这时,中原汉人大规模南下闽、粤、赣,创建新方言的事已成历史,南方六大方言的格局已经形成,没谁会当“儿皇帝”了。

    六、新与旧

    一般地说,作为词尾“儿”和“子”可以互换。但换过以后,语感就不同了。比如猫儿和猫子,兔儿和兔子,老头儿和老头子,就不一样。也有不能换的,如花儿、草儿、脸蛋儿。因为“儿”可以发展为爱称,也可以表示调侃或微讽,比如“款儿”、“腕儿”、“小大人儿”“子”就不行。再说,换成“子”意思也变了。比如“款子”就是钱,不能用来表示那些有钱的主(款儿)。

    粤语和闽语没有“儿”这个词尾,便用“仔”来表示。吴语不喜欢说“儿”就说“头”仔,是一个南方方言字。《说文解字》里也有“仔”但那是能够、胜任的意思。也不读“崽”读“滋”头,大约原先也是一个南方方言字。王力先生说战国以前没有“头”字,中原雅言管“头”叫“首”(很久以后北方还叫“首级”)“头”可能是方言进入了普通话(《汉语史稿》)。先秦典籍中,首先使用“头”字的是《墨子》和《庄子》。墨子、庄子包括他们的门徒都是南方人,因此我怀疑“头”最早也是南方话。

    南方话中古文不少。比如闽南话仍然管“脸”叫“面”“眼”叫“目”这是很古老的说法。战国以前无“眼”字,汉以后才有,而且是指眼球,相当于“睛”“脸”字则直到公元六世纪才出现,而且也只指涂胭脂的地方,因此可以说“双脸”、“两脸”意思是“两颊”如果脸面相同,则一个人只能有一张脸,哪有两张脸的?岂非“两面派”?脸与面、眼与目,既然并不相等,闽南人便不肯含糊,坚持把脸色叫“面色”眼珠叫“目仁”

    面变脸,目变眼,还不算“面目全非”意思走样,或褒贬相反的词也很不少,比如“下海”就是。下海,原本指被迫或自愿从事某种“贱业”或黑道营生,比方说去当娼妓、海盗,加入流氓团伙等。只不过,一般地说,书生当强盗叫“落草”民妇做妓女则叫“下海”也许,正因为良家妇女沦为帽妓叫“下海”妓女从良在粤语中便叫“埋街”(靠岸)。旧社会,伶人(艺人)的地位也不比妓女高多少,他们不叫“演员”更不叫“明星”而叫“戏子”爱好戏剧,自己也演着玩儿的,则叫“票友”戏子既然被视同娼妓,则票友参加赢利性演出,或者由业余的变成职业的,便也叫“下海”如果仍然保留业余身份,也不靠演戏挣钱,则叫“玩票”显然,下海与玩票,区别就在一个“钱”字,而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们为生活所迫,或为了“先富起来”放弃自己的官位或专业去经商,便多少有些“逼良为娟”的味道,当然也可以叫做“下海”的。

    不过时代不同了,过去“下海”不怎么体面,现在“下海”则挺光荣,也没人把它和什么妓女之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顶多联想到票友。事实上许多人“下海”一开始也不过只是“玩票”玩着玩着就变成真的了,因为“玩票”只能做“马仔”“下海”才能当“老板”“马仔”是粤语,原本指打手、保镖,现在也指跟班、下手,或为老板鞍前马后奔走效劳的人。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甘当“马仔”于是便“下海”

    其实不“下海”也能当“老板”因为“老板”这个词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叫“老板”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私营业主,另一种是戏班子里的“腕儿”他们往往也是班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厂商店什么的不再私有,艺人们也不用再跑江湖,没什么人是“老板”大家都是“同志”吃得开的也不是“老板”而是“师傅”“老板”这个词,也就从此销声匿迹。然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死去”的也可以再“活来”现在,不但私营业主是“老板”就连单位领导和研究生导师,也叫“老板”“师傅”和“同志”则差不多变成了明日黄花。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说起来“师傅”和“同志”也是老词。(《穀梁传》云:“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后汉书》则云:“所与交友,必也同志。”所谓“师傅”就是教学问、教手艺、教本事的人“同志”则是志同道合者。这倒是古今如一,但在“文革”时期,叫不叫“师傅”叫不叫“同志”可是非同小可。牛鬼蛇神走资派,是没有资格叫“师傅”叫“同志”的,那时,这些人都巴不得被人这么叫一声,现在怎么就没人稀罕了呢?

    看来,语言,尤其是流行语,也有点像时装,有“行时”的,也有“过气”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点也不稀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