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闻mdash;mdash; (第1/3页)
新闻——报 现代人早上一起来,就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怎么了;下午一睡醒,又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的老婆(学名皇后)又怎么了。现代人所要知道的事,从报纸上,一看就知道了。昨天地球上北极发生的事,今天地球南极的人就知道了;早上美洲发生的事,下午亚洲就知道了。消息的传达快极了。 古代人就不这样了。 古代人愈古愈没有报纸看,消息传得慢极了,慢得像老牛,甚至比老牛还慢。 古代人要知道消息,大都是用布告和嘴巴。布告和嘴巴太慢了,所以一件“新闻”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听到的,已经变成“历史”了。保”因为他有一种秘密的魔术:他有一种叫做“甲马”的小东西,当把两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的法术,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于说把八个“甲马”绑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就不好乱猜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现代科学的高速进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经是一个可笑的小数字了;但对我们善于幻想的古人说来,却已是一个不能想像的伟大速度。在制造速度一方面,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个落伍的纪录,在清朝末年的一件事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清朝的大臣、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俄国去,他的报告由电报打到上海,时间只花了一天;可是这个报告再由上海朝北京转,就要花十天的工夫,因为上海北京之间,没有电报,只有船和马。这件事,使当时大臣李鸿章起了大念头,他立刻要求政府赶快设立电报局。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国家,才开始多了的的答答的电报声,少了答答答答的马蹄声。那个时候,已是公元一八七九年,距离发明电报的日子,已经晚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是一个多么教人落伍的日子呵! 古代人最早有报纸一点模样的记载,是唐朝,当时的报纸,叫做《邸报》。 “邸”是什么呢?和现在一般常用的“官邸”字眼一样,就是“官邸”不过这个官哪是专指四方诸侯在京城的办事处。四方诸侯进京来的时候,就住在这种官邪里;等到离京回去,官哪仍有人代为联络、传达,联络、传达的文件,都是朝廷里最新的消息,所以这种文件就叫做《邸报》。 这种《邸报》,产生的时间,大概在一干两百年前,在唐朝玄宗的时候。 除了《邸报》以外,还有一类名称像“杂报”、“报状”、“事状”、“朝报”等,也都可说是报纸的雏形。到了宋朝以后,《邸报》愈来愈流行了。宋朝时候邪里办公的小职员们,整天打听政治行情,一打听到些捕风捉影,就赶忙写在一张小纸上。比如说张三被皇帝打了一个耳光、李四被皇帝踢了一脚、王五脑袋瓜子上挨了皇帝飞来的一个茶杯…总之,都是半真半假的马路新闻,这些小纸当时叫做小报,非常受人欢迎。小报一来,大家齐声欢呼,你抢我抢,就好像现在人们抢买“号外”一样。因为这种小报的新闻不是官方发布的,也不是新闻局长告诉记者的,所以难免不合当局的胃口,而要被查禁。 到了元朝,《邸报》中所记的范围渐渐宽了。王家着小了等社会新闻也出现了。再到明朝的时候,由于宦官汪直等的当政,为了怕他们的丑事外扬,曾经检查其中内容,禁止《邸报》的流传,这可说是邮电检查和新闻封锁的老祖宗了!到了明朝崇侦皇帝十一年,一件重大的改变发生了,《邸报》不再用手写了,《邸报》进了排字房,开始用活字板排印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改变,这一年是一六三八年,距离今天,报纸进排字房,足足有三百四十年了。 清朝初年,有一家纸店叫“荣禄堂”店里的老板跟政府的要员有点关系,通过要员,把传出来的消息印成(京报)。这些京报在京城里,并不觉得稀奇,可是一带到西北各省去,销路就非常好。因为有利可图,于是,所谓“报房”纷纷成立了,就是今天的报馆或报社。当时的报纸不是一张或几张大纸,而是一本像杂志一样的书。长九英寸、宽三英寸半,封面黄色,最多有十九页,最少也有五六页,用的是竹纸或毛太纸,木刻活体字排印,很不清楚。(京报)的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一、“宫门钞”——抄皇宫里头的消息。 二、“上谕”——皇帝的命令和告示。 三、“奏折”——大臣向皇帝说的话、报的告。 这些材料,一到报纸编辑的手里,就按照次序,一条条排将起来。报纸的编排很单调,没有标题,你一定得全部看完,才知道发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